王钏宇 陈治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元宇宙作为一个链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新型互联网媒介,必将引起未来空间场域的改变。因此,元宇宙以新技术的三维拟真场景打破物理空间壁垒,将虚拟仿真技术契合到体育教学空间中去,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导向。本文分析了空间理论视域下元宇宙对体育教学空间技术支撑及困境突破。具体来说,元宇宙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由多种智能程序组合成的“3D版互联网”,从固定学校教育空间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具有单独虚实融合的空间建构形态,教育共同体可以通过智慧学习空间多元个体的自我创建,形成相互交互关系,能够提供可持续发展机制。其塑造的虚拟世界(≥地球)跨越现实的种种局限,进一步摆脱现实空间的束缚,借助数字化迭代,通过场景化的呈现真正再造体育教学空间新形态。
关键词:元宇宙;体育教学;数字迭代;空间理论
空间,是考量人与传播之关系的重要场域,人类活动——由居民、劳务、技术、信息、教育、知识等要素的互动而形成——是塑造区域空间的基本力量,而空间的生产及其推动力构成了大众传媒发展的特殊机制[1]。布迪厄通过场域、惯习这两个概念连同各种各样的资本来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继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实践理论[2]。空间理论起源于20世纪后半叶,以列斐伏尔、福柯和索雅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列斐伏尔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空间生产理论,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3]。福柯提出的“异托邦”空间("Heterotopian" space),任何特定的社会空间都会存在其独特的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模式[4]。索雅的空间理论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空间,关注的是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而不是空间中的事物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5]。空间的意义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社会构建的实践场所,连接着主体与客体、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的情境化意蕴。空间究竟实体还是虚空的?柏拉图认为,空间是一种感觉无法把握得绝对存在,它不朽而永恒,并作为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得思想政治教育[6]。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建设体育新空间,”[7]系统地把握体育空间理论的逻辑进路。在全域体育教学空间中冲破了传统体育课堂教学采用简单教学情境的思维枷锁,力求发展学生在真实运动情境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8]。Grubert J等[9]认为,虚拟现实将改变人类的教学方式,它使用户摆脱物理世界的限制并在任意环境下通过沉浸式头戴设备高效学习成为可能。元宇宙可看作现实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全球计算机网络空间)的升级,是一种以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并不是现实应用场景的简单平移, 而是具有层级性、 虚拟性、交互性和扁平性等独特属性的虚拟空间[10]。在“上云用数赋智”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孪生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体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性变革[11]。鉴于此,元宇宙观照下的教学空间正在全面实施与应用。空间模式的出现就注定了要与数字化体育教学发展诸多的关联,结合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本研究借助数字科技迭代,通过场景空间的呈现真正再造体育教学新形态。
空间已形成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和话语,成为学校教育研究中的一种自觉范式[12]。受新冠疫情影响,近年来线下体育教学活动被迫取消已成常态,跨越“时空”的教学活动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趋势。虽然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很难明确找到“元宇宙”与“空间理论”的字眼,但目前对空间理论的研究多侧重于“教学空间”[13][14]“学习空间”[15][16]和“虚拟空间”[17][18]所展开的。从研究内容来看,元宇宙观照下的体育教学空间研究主要涉及虚拟空间(浸入式虚拟课堂技术)[19]、真实空间(物理教学空间)[20]和虚拟结合空间(跨场景交互教学)[21]的交互研究。关于虚拟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世界(≥地球)跨越现实技术以及场景化教学过程与数字迭代问题。关于真实空间的研究主要从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出发,通过再现空间呈现真正再造体育教学新形态。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解读空间理论下的体育情境教学过程,学者们开始关注三维虚拟教学环境的空间互动,主要以虚拟与现实教学环境高度互通为研究重点。
通过文献回顾与资料整理发现,当前“互联网+”时代视域下体育教学空间的研究主要从虚拟空间、真实空间和虚实结合空间这三条“空间转向”线索而开展。首先,这三条“空间转向”分别站在了空间性实践、表征的空间和空间的表征的视角,其多元交互关系且全面。其次,虚拟空间是赋予学习者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属于“即时化身”;真实空间、虚实结合空间是通过所体验到的智慧学习空间序列来逐级认识。最后,感知教学空间是学生对学习空间的想象与期待。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元宇宙观照下的体育教学空间的数字迭代包括:元宇宙理念对体育教学空间的意义、元宇宙技术在体育教学空间中应用的基本框架和元宇宙技术在体育教学空间中的现实挑战与可行路径,并以这三条“空间转向”线索作为应用现实体育教学的动机因素,共同探讨数字迭代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1 元宇宙理念对体育教学空间的意义
1.1元宇宙为体育教学空间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为我国教育新基建、学生高阶思维培养以及未来教育发展提供新机遇[22]。目前,新冠疫情的持续反复严重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教学进程,特殊时期带来被动式的线上教学“空间”。在线课程异步教学、在线同步直播教学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例如:北京四中网校拓展了双师直播课堂模式,让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实现教学授课与辅导,有效解决教学困境;松鼠AI是指人工智能教育品牌,通过在线真人教师与AI智能教师协同并进,为学习者提供专业化指导教学。相应地,体育教学要从固定学校教育空间中脱离出来,形成一个具有单独的空间建构形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便利。这种空间转向揭示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物理限制(如教具、场地等)、“灌输式”教学等问题,为未来智能化体育教学提供新方向(表1)。
表1 元宇宙技术在学校教学空间中的主要应用
学校依赖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与区块链(Blockchain)等可靠智能化技术(见图1),构建了“人化”体育教学空间,其初衷是为了打破现实固定的教室空间,通过设立空间群、可变空间的关键场域与着力点,让体育教师与学习者实现体育教学、体育知识、传授技能、身体训练、体育实践与情感交流的交互过程,并驱动有效性教学内容传输,从现实空间的“控制通道”出发,可让学习者实时同步或投入到持续有效的“在场感”学习,助推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与机机交互等新型教学形式,比如:互联网的出现让大学生成为了“数字原住民”,应该建设一个人工智能可变教学空间,借助“空间”的交互功能,与其让他们看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不如对其充分利用。在某种程度上把体育教学与空间的改革推向了前沿。
图1 元宇宙中体育教学空间改革的新方向
1.2元宇宙为体育教学过程提供了新场域
布尔迪厄实践社会学认为: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是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体,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configuration),这种引力被强加在所有进入该场域客体和行动者身上,其作用方式很像磁场”[23]。从人工智能赋能的角度来看,“元宇宙+体育教学”构建了虚实交融的学习新场域,基于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等变迁,使教学活动克服了空间、时间等客观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境身合一”的教学新场域(表2)。
表2 元宇宙观照下教学场域空间的主要应用
教育元宇宙在新场域下赋能于教学空间全面性、情境化与多维度的实验场景,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落脚点,让学习者不在局限于传统教学惯习,学习者从传统课堂场域过渡到教学新场域。学校从教育本质出发,聚焦于课堂空间教学这一关键环节(见图2),以全课程育人与育才为中心,教学行为基于场域空间、场域关联与场域育人功能三个维度构建体育教学空间,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场域,场域空间主要从封闭式课堂转向开放式课堂,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使得课堂教学空间实践性、互动性和生活性更加突出,满足学生教育的根本需求;场域关联则是实现知识、技术与专业技能契合的教学过程,组织者探索“境域—视域”教学转化过程的关联性,以此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而言,受各种相关教学场域因子影响,多情境、多感观、多阶段与多模态空间是一个不断迭代变化的过程,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新场域提供范式,帮助学习者进行深层次学习时,最终实现学习者的探究与社交能力。
图2 元宇宙关照下的体育教学新场域
2 元宇宙观照下体育教学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
2.1体育教学空间的具身认知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当代认知理论基于认识论层面的突围, 实现了范式转变, 具身认知摈弃了传统认知理论所推崇的“身心二分”的认知构架,沿袭了梅洛·庞蒂的思想精髓———“身体主体”, 明确了身体参与认知活动的合法地位, 认为肉体、心理的统一体规训着认知主体的概念[24]。身体运动作为体育的本质属性,展现了身体认知范畴的的互动性与主动性,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指导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强调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认知与双向交互作用。因此,依据具身认知的观点,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基于主体的身体经验与情境交互的自然流动[25]。美国心理学家莱夫(J.Lave)将其概括为“教学即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生成为了课堂情景中的“合法”参与者[26],从课堂“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实现“1+1>2”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数字孪生体的迭代支持与赋能,让学习者体验前所未有的现实课堂镜像映射的空间,同时将“数字化身”的虚拟实体反馈至教学系统中,实时传达相应场景教学需求,便于调动学习用户积极性,更好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形成。
2.2体育教学空间的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也称为“心流理论”)是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i Csiksczentmihalyi)等提出的用于描述人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活动,不受周围环境其他因素影响,并达到一种极致愉悦的心理状态[27]。即依托技术手段为学习者建立一种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沉浸状态中完成知识、理论的建构[28],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 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当前活动上的一种主观状态[29]。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教学,将VR、AR与脑机接口技术整合至课堂教学空间中,形成“知识—技术—学习”整合维度,应用于虚拟仿真教室课堂中,使学习者本身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体会。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从而达到“沉浸式”体育教学活动,共同构建多样化体育教学空间需求。
3 体育教学空间数字迭代发展的技术支撑
3.1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人工智能,顾名思义,就是以模仿或超越人类智慧和技能为目的的技术或设备研究为主,它将在人类认知、行动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飞跃,其在文化教育领域具备巨大的应用潜能[30]。随着人工智能程序的发展与革新,元宇宙教学空间的建立成为可能,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重要的作用。例如,柳晨晨[31]等提出的基于教育机器人的主体贯穿式教学模式,探寻了人工智能教师可能发展的理想状态和存在的教学课堂;当前,情境驱动下的教学空间实现对体育前沿信息的高效搜集与处理、运动技能智能检测与分析为主,始终把学习者置于特定学习空间中,认定身体与活动共存在。现阶段来说,实现完全替代“教师”和“课堂”的新型科技不太可能,但是在“教育元宇宙”视域下,依据不同的自然语言与动作技能处理,可通过人机交互实现教学媒介空间中的师生互动交互,推动体育课堂空间中“身体”的回归,为多样化、智能化的体育教学场景提供根本保障。
3.2交互技术(Interaction technology)
交互技术是教育元宇宙为学习者提供沉浸学习体验、具身群体社交和探索性学习等支持的关键技术,能够为教育元宇宙师生提供深度沉浸体验与身临其境的交互感受[22]。体育教学空间通过数字迭代技术呈现出三维虚拟空间互动,包括3D运动员追踪技术、动作捕捉传感器、成像显示、混合现实(MR)等相关技术。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学实践导向,3D运动员追踪技术通过计算机视觉和AI技术相结合,可捕捉运动员的多个身体骨骼点,分析运动员身体角度、运动步长等形态数据;动作捕捉传感器能够记录运动员技术动作全过程的动作轨迹,将这些动作还原并渲染至相应的虚拟课堂中;成像显示涉及声波照射运动员在训练时技战术动作;混合现实利用新的观看方法与输入方法,在虚拟结合教学空间中搭建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学习者体验的真实感。
3.3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泛在互联、智能感知[32]。作为元宇宙教学空间的基础,物联网从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与处理层技术三个层面应用于体育教学空间系统中,例如,无锡市在中小学所开展的“仰望星空”数字天文台工程,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教育应用工程之一。感知层技术依附于智慧服务平台,以RFID智能技术为基础,运用无线射频方式对学生信息实时采集与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手表便捷地获取自身活动动态情况;网络层技术涉及到师生之间实感信息的链接,实现跨学科教学的连通性,在网络监测系统的助力下,实现对教学空间全覆盖、全过程的监测;处理层技术以智能服务功能和社会化服务管理实行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以依据标准化学习准则对其体育教学空间开展指导工作,帮助学习者提高解决课堂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点对点学习。
图3 元宇宙时代体育化教学的关键技术
4 元宇宙观照下体育教学空间的构成
在元宇宙时代变局中,以5G、区块链技术、云存储技术为导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智慧体育课堂,成为学校智慧体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譬如,福建电大搭建了一体化虚拟学习空间,启动了5G基站,开发多样太空间模型,以协作推进教学空间体系建设。首先,突破物理空间壁垒、教学条件的限制,智慧学习空间以各种虚拟仿真器材、虚拟情境课堂、数字化资源与电子教材为支撑,摆脱单一课堂教学与场地的局限性,为学习者提供各类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场地。其次,真实教学情境下生成的具身效应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学习者获得身体与心智的动态平衡过程,身体内化是体育认知学习的重要学习环节。最后,从认知理论视角看,元宇宙教学空间并非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的唯一理想状态,数字迭代赋能于塑造“课上”与“课下”模糊化的教学空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元宇宙空间与实物世界之间的时空界限,突破跨学界的种种局限。未来体育教学应以教育时空为基础构建了智慧学习空间,包括教学层面、人员层面、技术层面与资源层面等关键功能系统,如图4所示。
图4 未来元宇宙观照下的体育场景化智慧教学空间构成
4.1教学层面
教学层面主要涉及教学内容、评价机制和实践探究,教学内容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基于具身认知的知识标准化,根据体育课程目标、教材教法和教学任务实现整合课程的形式创新,帮助主客体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感知延伸,能够有效达到真正的育人实效;万物互联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逐渐从系统孤立走向联合,从信息分离走向融合,从延时服务逐渐走向即时服务与预报[33],评级机制以互联网数据库创建的评价方法体系为主,采用“区块链”技术,实时获取教师的绩效与学习者的动态情况从而进行判断与量化评价,比如: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元宇宙研究院Z教师团队利用“教学空间”优势,将学生不能记录、不宜记录的动态数据完整记录下来,通过学习可视化分析技术,推动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开展。
4.2人员层面
智慧学习空间能够实现万物跨时空具身社会交往体验,人员层面主要涉及新网师空间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价值以及管理者,在人工智能程序的支持下,由“体育教师教与学生听”转变为“由混合现实技术(MR)共同建立的学习空间平台上师生之间的交互探讨”,Robb Lindgren等构建了一个规模更大、具身度更高、沉浸感更强且支持学习者全身运动的学习空间平台[34],把身体活动看成是运动健康的起点与终点。同时,大数据技术使得教师与学生随时通过体育APP云端开展教学活动,家长也可登陆云端观看师生动态情况。每位管理者在教学空间领域中关注更多的是体育教师的“教学自由”与学生的“学习自由”,形成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的关键所在。
4.3资源层面
在当前的智能化教学空间情境下,资源生态是学习者探究学习、知识创新以及课堂空间情境创建的重要基础,基于扩展知识理论空间的新一代资源平台,即智生资源、硬件资源及过程资源。智生资源基于元宇宙智能技术的可创性、可操作性,主要根据“数字化身”进行教学资源再生,实现学习者的自我需求,赋予了现实物理空间的自我生产能力,提高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硬件资源摆脱了传统教学资源的束缚,在虚拟世界的连接中体育教学可以直接实现情境化课堂的场域联通;通过大数据领域IT的传输与连接,过程资源需记录学生的全过程数据,为教师与学习者的讨论、分析与探索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源支撑,未来元宇宙的再生资源系统是一个全时空存在的互联网形态,跨越教学媒介的局限性,成为超越现实空间的数字映射。
4.4技术层面
教育元宇宙的关键技术不仅继承了元宇宙的所有技术,而且也需要提供促进教与学的关键技术[35]。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完全融合到智慧学习空间中,明确场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体育场景化教学作为一个智能技术创建成的结构化教学环境,基于增强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数字孪生技术等,通过虚拟信息嵌入智慧学习空间与真实世界的巧妙融合,可根据不同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的高效设计,学习者可以真实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方面的现实模拟,在身体运动、身体感知与体验等多维层面中产生动态耦合。基于沉浸式体验扩展现实的场景化情境教学,即课堂学习就是人与智能技术不间断的交互过程,学生通过延展认知,可以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维度。
5 元宇宙观照下体育教学空间数字发展的困境突破
5.1 “积木式”教学体系的构建突破结构之困
元宇宙面临“教学空间重构”困境,在体育教学空间的应用中,很难将师生行为数据数字化以及做到全面刻画学习者的元宇宙教学画像,且空间理论存在二元论倾向,不能以“数字分身”的方式使学习者到达虚拟教学空间,部分原因在于其技术不完备以及教学空间框架体系不完善,并未表现出数字技术的标准化、共同性。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当师生的教学实践场域迁徙至虚拟空间时,随即现实物理空间的活动时空相应发生改变,如若出现时空的反向延伸,会大大削弱现实教学距离隔阂,导致教学体系不足以完成对学习者的育人功效。
5.2 数字空间教学模式的探索突破功能之困
元宇宙试图通过数字系统不完备实现空间实践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有可能会产生虚拟的现实与真实的现实之间的错位,导致教师、学生无法维持智慧学习空间中的交互学习关系,并且学习者在虚拟数字空间之中的实时建模仅仅局限于学习模式,无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时空壁垒。可以看出,在虚实相融合的空间中,元宇宙平台缺乏有效管理机制,还不足以满足学习者的高度集成性,另外,很多人工智能的教学空间只能依赖于计算机处理能力,并没有达到真正场景教学需求,缺乏与体育教学领域融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尚不能形成标准化、创新性的课程应用。
5.3 教育共同体的研发突破发展之困
人工智能没有具有“认知”和“反思”能力,也无法满足“克隆人”的实体存在,不能完全脱离虚拟教学空间,它不独立于个体生存的现实世界之外,同时,体育教师在数据处理工作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过程缺失、维度单一及客观性不足等现实困境使得“元宇宙”无法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空间完整性。如果元宇宙相关程序设施受到侵入和干扰以及资金链断缺,将对正常体育教学空间发展产生严重冲击,无法维持现实世界与元宇宙之间共同体的交互关系,固然不利于实现虚实教学课堂的空间转换。
6 结束语
元宇宙作为新一代互联网的下一种新兴业态,随着人工智能融合驱动的加快、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XR+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已经开始构建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依托于元宇宙外在关键技术的虚实“共生空间”,代表着未来教学空间发展的前沿。后疫情时代,学校线下教学空间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传统面授教学和实践的课程无法真正付诸实施,很大程度上对整个教学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此,具身认知与教学空间的契合使学生产生了各种理性或感性认知,更易于深化学生的空间学习概念。面对未来元宇宙体育教学空间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使用智能化科学技术,创设虚实仿真场景,突破单向时空壁垒,超越现实世界,对体育教学空间的育人实效与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菲.空间理论视域下县级融媒体功能优化与路径抉择[J].青年记者.2022,(14):42-44.
[2] 张庆如.体育场域空间何以生成?——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意义及其限度[J].体育与科学.2021,(03):16-20.
[3] Christian, S., et al. (2021). "Towards a Three-Dimensional Dialectic: Lefebvres The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36(3):5-13.
[4] 钱俊希.后结构主义语境下的社会理论:米歇尔·福柯与亨利·列斐伏尔[J].人文地理.2013,(2):45-52.
[5] 黄继刚.爱德华·索雅和空间文化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4-28.
[6] 邓纯余.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13,(4):75-7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10-13].
[8] 王乐,熊明亮.高校公共体育复杂教学情境的内涵与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22,(Z2):46-48.
[9] Grubert J,Ofek E,Pahud M,et al.The Office of the Future:Virtual,Portable,and Global[J].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2018,35(6):73-45.
[10] 吴江,陈浩东,贺超城.元宇宙:智慧图书馆的数实融合空间[J/OL].中国图书馆学报:1-16[2022-10-31].
[11] 张艳丰,欧志梅.数字孪生技术驱动下智慧图书馆场景化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8):47-53.
[12] 冯军,郑艳菊.空间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44-151.
[13] 杨晓.理解教学空间[J].课程.教材.教法.2020,(7):38-44.
[14] Diane Boyd.Utilising place-based learning through local contexts to develop agents of chang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Education 3-13,2019,47(8):983-997.
[15] 常晟,欧阳广敏.从教到学:学习空间的教育意涵及其建构路径[J].教育科学.2022,(3):60-66.
[16] Ibtihaj Alsadun et al. An Exploration of Study Spaces Among Chinese and Indian Graduate Stud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2021, 6(1)
[17] 张爱军,周杨.元宇宙与虚拟空间共同体的建构[J].行政论坛.2022,(4):21-28.
[18] OloruntobaOju Taiwo.Youth language in virtual space in Nigeria: Multimodal affordance,indexicality and youth identities[J].Linguistics Vanguard,2020,6(s4)
[19] 翟宇佳.基于浸入式虚拟环境技术的景观空间尺度感教学模块构建与应用[J].中国园林.2018,(4):68-73.
[20] 余越凡,周晓云,杨现民.基于元宇宙的线上线下融合(OMO)学习空间构建与教学模式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22,(4):14-22.
[21] 穆肃,王雅楠,韩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原则[J].开放教育研究.2021,(5):63-72.
[22] 李海峰,王炜.元宇宙+教育:未来虚实融生的教育发展新样态[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1):47-56.
[23]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
[24] 冯振伟,张瑞林,杜建军.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体育教学意蕴及其优化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5):97-102.
[25] 焦彩珍.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6-44.
[26] 张良.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7-32.
[27] Csikszentmihalyi,M.,Kolo,C.,&Baur,T.(2004).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J].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51(1):3-12.
[28] 梁福春.以“沉浸式教学”为突破的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设计与实现[J].传媒.2019,(16):86-89.
[29] 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J].Book Reviews,1975,59(34):703-707.
[30] 李元博.人工智能在体育教学系统中的设计与实践[J].机械设计.2021,(6):165-166.
[31] 柳晨晨,宛平,王佑镁,等.智能机器人及其教学应用:创新意蕴与现实挑战[J].远程教育杂志.2020,(2):27-36.
[32] 杨双燕,张红梅.基于物联网时代的学校体育信息化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73-75.
[33] 李德仁,徐小迪,邵振峰.论万物互联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学[J].测绘学报.2022,(1):1-8.
[34] Lindgren R,Tscholl M,Wang S,et al.Enhancing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through Embodied Interaction within a Mixed Reality Simulation[J].Computers in Education,2016,95:174-187.
[35] 邢杰,赵国栋,徐远重,等.元宇宙通证[M].北京: 中译出版社,202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