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校体购1

熊盛武:新一代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2-05-31 20:03 围观18176次

  近日,在鲲鹏开发者创享日武汉站活动上,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熊盛武发表了《新一代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主题演讲!

熊盛武:新一代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在演讲中,他表示:计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武汉理工大学将持续依托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协同育人基地,通过鲲鹏众智等实际项目的历练,开展HPC应用优化和新技术创新,培养新一代的开发者,丰富基于软硬件系统的计算产业人才生态。

  以下为他的演讲全文:

  现在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介绍 “新一代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武汉理工大学的做法。

  首先, 先简单介绍一下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由面向建材建工行业培养人才的武汉工业大学,培养海洋工程人才的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于交通部),培养汽车工业人才的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组建。目前为止是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里面培养人才最多的学校。学校拥有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包括: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以上的学生都在国家民族企业就业,40%以上就业生源都在三大行业,主要服务材料、交通和汽车,包括信息化和智能化。

  学校主动服务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在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展现“理工力量”。依托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武汉理工大学成立了由218家行业大型骨干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三大行业董事会,研究学校和行业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先后参与了 C919大飞机和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发;承担了工信部重大专项“豪华邮轮美学设计技术研究”,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艘江海直达船,被誉为“长江上的复兴号”。学校先后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在武汉东湖开发区有产业园,围绕新材料技术、光纤传感与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高速船舶技术、港口信息与物流技术孵化企业,上市了3家公司。

  第二,分享我对高等教育面临挑战的思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技术正在驱动世界格局发生革命性变化,这是对外的大背景。前段时间,在学校组织的人才培养大会上,杨宗凯校长讲了“数字赋能教育变革,培养卓越创新人才”,要实现伟大复兴,教育的基石必须跟上。过去,我们可以引进人才,可以引进技术,现在必须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根深才能叶茂,基础软硬件和开源工具,必须有自主的技术,才可以带动千亿计算产业和数十万亿的数字产业。综合性大学培养人才,对行业学校冲击很大,汽车行业可能不需要汽车行业人才,而更需要计算机行业人才,行业特色越来越弱化。传统工业时代,高校对行业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核心和主力军,像华为已经引领通信、计算产业的发展,企业对高校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

  很多教师与企业实践脱钩,学生专业能力逐步弱化,教育面向未来培育人才,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武汉理工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虽然学校总排名在三四十位,但学生的创新活动在全国第一位,甚至长期保持在第一位。

  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全面彻底转型和升级,从以支持为先转以能力为重的培养模式。目前,武汉理工大学在打造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重生化教育新体系,加快培养大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介绍武汉理工大学与企业合作进行产教融合的尝试和实践。现在大学生是数字原生代,而教师是数字移民,作为数字移民,要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加强学习,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让老师率先垂范,做一名重生的学习者。构建育人新标准,转变资源供给模式,扩大资源供给,构建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库,武汉理工大学与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做了大量资源合作,大力推进科教融合,着力变革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以科研和实验反哺本科教学为载体,把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与行业协会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结合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学校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正在推行五新行动计划,改变老师的教,改变学生的学,改变学校的管,改变教育的形态,促使学习终生化、培养个性化、治理现代化。“五新”主要包括:重构新标准,新思想引领育人育才新标准;注入新动能,信息化战略引擎驱动新发展;创建新模式,信息化贯通招培就育人主体;打造新体系,信息化链接育人全过程要素;培育新文化,以新理念新行动营造新文化。

  武汉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科规划,希望通过行业和特色优势,构建基础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比如AI与汽车结合、HPC和材料结合。学校的目标是三领人才:引领科技、引领行业和引领产业的发展,服务武汉万亿汽车产业集群、芯屏端网光点产业集群。目前,武汉理工大学在经开区建设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主要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汽车高端人才。

  学校基于自主创新的生态进行科研创新,基于鲲鹏处理器,在复合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鲲鹏HPC平台,性能相较之前提升30%。亚洲湾实验室和武汉神龙装置均基于鲲鹏HPC,种子生物基因测序也用到HPC中心。希望后续进一步与华为合作,将HPC+AI用于种子、交通、材料的科学研究中。

  同时,武汉理工大学汽车、自动化等专业均参与了鲲鹏众智计划。希望通过鲲鹏众智计划和“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能够培养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项目的历练,一方面促进鲲鹏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也得到了长久的进步,举个例子,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可以依托华为真实的产业项目进行,不仅将理论知识向产业实践转化,还切实带动了学生工程能力提高。通过与华为的产教融合实践,扩展了老师对于技术和知识认知的边界,并能够将最新的鲲鹏产业技术和开发经验,融入到课程设计中,从学校就开始培养鲲鹏原生人才。今年,武汉理工大学有2位老师团队获得鲲鹏众智星光奖,12位学生获得鲲鹏众智金质量奖,占比超过10%。而且我们参与众智项目的同学,有大批本科学生,这与其他学校很不一样。

  总的来说,武汉理工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联合教学、科研导向、定制化培养、以赛促学,对新一代人才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来源:鲲鹏开发者创享日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大连理工大学着力加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部04-01
    大连理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国家战略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为着力点,突出思政引领、专业驱动、数字赋能、协同育人,...
  • 北师大四附中数字化时代的创造力培训实验室
    教育装备采购网03-10
    北师大四附中创新人才梦工厂数字化时代的创造力培训实验室《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
  • 任友群:应开辟高校信息化队伍发展通道
    中国教育网络07-0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这对中国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的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领域的协同发力,而信息化无疑是将这些领...
  • 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西安交大开幕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04-26
    4月25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教育网络》杂志联合承办的“2016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隆重开幕。正值西安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此次论坛以“...
  • 无锡将斥资1亿实施职教质量提升工程
    中国江苏网04-20
    摘要:从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获悉,无锡市还将评选建设“无锡市现代学徒制重点项目”100个,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据介绍,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重点项目的评选建设面向全市高职院校、中等...
  • 成都制定试点方案 探索实践高中免费教育
    四川新闻网03-02
    今年成都市将加快中考制度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拟制定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试点方案,并积极探索实践十二年制免费教育。据悉,成都市教育局日前印发《成都市教育综合改革2016年工...
  • STEM展区:STEM教育的立体多视角展示

    STEM展区:STEM教育的立体多视角展示
    教育装备采购网12-03
    STEM展区:STEM教育的立体多视角展示——记2015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STEM展区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课程综合化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
  • 镇江举办数字化学科创新实验教学装备与技术微论坛

    镇江举办数字化学科创新实验教学装备与技术微论坛
    教育装备采购网04-14
    【教育装备采购网讯】(记者安健)“实验室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培养目标,为学科课程实施提供的物质技术平台。它主要通过仪器、工具和耗材,网络数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