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们:
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学校安排,我代表实验室做这次经验交流。
陈延峰作经验分享 (王红兵 摄影)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第一批建立的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4年开始筹建,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在人工微结构科学技术领域长期耕耘,形成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1989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免评)、2010、2015年连续7次均被评估为优秀实验室。实验室3次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称号,3人获得金牛奖。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后,本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8项。实验室建立以来,在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本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对外开放与运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我国的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为相关材料工程、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能源等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7年Nature杂志曾经将本实验室列为“远东地区(除了日本外),接近世界级水平的两个实验室之一(另一个为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总结过去取得经验,主要可以概括成如下六条:
1.准确的目标定位
固体微结构物理重点实验室在30多年前刚成立的时候,主要是研究各种晶体结构和固体缺陷等问题,研究方向在当时还是比较前沿的领域,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量子物理与量子技术的兴起,实验室领导及时聚焦前沿研究,调整学科布局和方向,在原来微结构晶体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向微结构的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进行拓展。近十年来,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围绕人工微结构材料,以量子调控为主体目标,通过人工微结构科学的研究,实现粒子/准粒子的能带设计和裁剪,发现新的宏观和微观量子效应,揭示新的物理规律、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为奠定后莫尔时代、后化石能源时代的科学与技术基础做出贡献。
2.聚焦重大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实验室形成了从基本物理原理、效应演示和实用化芯片研制的全链条研究格局,具备了自主研发基于微结构材料的多功能集成的经典和量子核心器件和集成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以拓展新的信息载体和发展新的物理原理为目标,围绕微纳光子技术和量子信息技术这两种后摩尔时代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将以电子为主的信息载体拓展至光、声和准粒子系统,结合当前先进的微纳加工技术,以集成化芯片为目标,在波长及亚波长尺度下发展了光、声及表面等离激元等载体的多种调控的新原理;同时,在物理原理层面,从经典向量子拓展,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极限,发展了快速、安全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输出的新技术。
近2015-2018年,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 论文3061篇,其中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1627篇,包括Nature和Nature子刊37篇、Phys. Rev. Lett. 22篇、Phys. Rev. X 2篇、Phys. Rev.系列127篇,Appl. Phys. Lett.,125篇。相关成果被国际著名专业期刊如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Nature Photon.和高级科普杂志,如Mater. Today、Scientific American、Physics World等报道。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7项,获得美国专利1项。
2015-2018年,实验室作为首席单位,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重大项目18项。这些项目以本实验室为基地,联合了国内有优势的单位和研究团队,针对量子信息、关联电子和小量子体系中重大的科学问题,针对国家在全固态激光器、太阳能制氢、深空探测、动力锂空二次电池等信息技术、能源和环境技术以及国防关键技术等领域的重大需求,进行合作攻关,承担了国家的重点研发任务。这些任务的承接,反映了本实验室研究方向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突出能力和坚实基础,也反映了实验做为基础平台,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科学家是科研的主体,人才是实验室发展的关键,在30多年前实验室发展的早期,实验室的人才主要是以本校培养为主,大多数实验室的人员都是南大毕业的学生。随着近十几年来,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内科研的条件和个人待遇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高水平人才回到国内发展。在新的时期,固体微结构实验室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积极调整方式,从单纯本土培养为主,转变为本土培养和海外引进双管齐下。实验室主动出击,带队到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招聘宣传,引进了大千人肖敏教授团队、潘晓晴教授团队等,另外还成功引进了三十多位青年千人。目前,实验室培养和聚集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8人。
实验室注重团队建设方面,在长期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若干研究团队,其中目前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3个。
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对支撑南京大学物理学科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实验室还支撑了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电子科学与工程等工程学科,使得这两个学科均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优势学科。
4.发挥实验室的协同和协作作用
2003年,实验室与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筹建了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随着国家科技政策的变化,实验室转变发展模式,从自主创新向协同创新转变。2014年,以本实验为核心,南京大学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合肥强磁场中心、华为公司等七个优势单位,牵头成立了“微结构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批准,成为我国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在第一期建设期间,中心围绕“建设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领域世界顶尖级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的建设目标,通过协同攻关和合作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验收。
5.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
近年来,实验室在人才评价机制上采取了"破四维"的新举措, 对没有头衔帽子但工作业绩突出的教授,设立了唐仲英特聘教授,使得有贡献的教师具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针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导向研究的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最近,固体微结构实验室联合二室三院,举行了2018" 十大成果评选"活动,评选过程中,不简单以论文为唯一标准,其中获奖项目"光学超晶格红外激光器的研制"没有发表高水平文章,完全是以工程应用为导向而获得奖励的。另外,实验室为了鼓励优秀的研究生,而专门设计的了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和优秀毕业生奖,资助科研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6.加强创新文化和氛围建设
实验室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进具有物理、材料、电子、信息和化学背景的各类人才,在研究中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实验室特别重视理论与实验小组之间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经有一批合作的成果发表。实验室成立了青年教师委员会,由青年教师自己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例如:每周二中午都会组织一次青年午餐会,让实验室内部不同专业领域的青年老师介绍自己最近的科研进展,促进实验室内部的学术合作。另外,实验室最近几年还与香港科技大学的物理系的量子材料与波功能实验室筹建联合伙伴实验室,双方组织年轻教授举行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已经取得了一些合作的成果。实验室的学术领导人一直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关注学科前沿和国家科技政策的变化,力图及时调整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重点实验室定位和要求。
各位领导、老师们,当前学校“双一流”建设进入到关键时期,我们将准确把握学校党委关于增强方向感、使命感、紧迫感的要求,归零开篇、接续奋斗,在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建设上坚持一流引领、增压提速,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为全面建设“第一个”南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