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9月,在第三期未来校长(基础教育)实验班上,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为与会校长分享了什么才是校长应该具备的格局,又如何能深化到学校、教师身上。
在两个半小时的交流里,无论是理论还是案例,无一不令人深思——究竟何为教育?
教育应有“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之格局
刘长铭说道:一百年前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有人批评今天的教育培养了不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刘长铭认为,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以前的一些教育家,虽然也很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但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抱有通过教育来改良社会风气的理想。
在北京四中的校园里,有一块石头镌刻着四中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所写下的《北京四中训诫》,其中的几句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
“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
“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
王道元号召学生“要对风化抱着改良的愿望,对国是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心”。一位优秀的校长,不应仅着眼于考试成绩,而应将教育视野锁定在促进社会进步、改良社会风气、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如果我们做到了,教育所呈现出的结果必定不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刘长铭进一步谈到,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抱有高期望值时,他们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他解释,所谓高期望值,并不是一个考70分的学生,希望和要求他考80分,而应该是眼界和格局的期望。但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校长应该对教育有更高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学校倡导这样的精神,才能潜移默化到学生和老师身上。
刘长铭举例说,每一次让学生到农村支教,其实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这种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就是家国情怀。如此,学生才能有更大的眼界。
那一年,北京四中2014届毕业生离校前送给了学校一份礼物,是一张写着“厚其积储大效于世”的书法作品,印着全年级每一位学生的手印。在中国的习惯中,手印象征着一生的承诺!
刻着学校精神文化发源《北京四中训诫》的这块石头,来自于我国三江源地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诚如四中校友建议,《训诫》是北京四中精神与文化的发源,就应当镌刻在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亲河源头的石头上。校园中的每一个文化景观,都应当记载着学校中曾发生的故事,以物态的形式展现出学校的教育精神和教学理念。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要看墙上写了多少口号,而是看教师群体的行为特征,看老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校长的想法要变成教师“自觉”的行动
刘长铭说自己并不完全认同“一位怎样的校长,就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这种说法,因为学校文化是教师群体的思维与行为特征。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校长的特质会对学校文化和学校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校长擅长改革,身边就会聚集一批每天想法不断的教师;校长专注钻研学术,老师也会受到相应的感染。
因此,想树立更有内涵的学校文化,培养更有远见的教师,校长必须先行,同时校长还应该想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老师自觉的行动。
为何一定要强调“自觉”,刘长铭说:主动和被动的差别在于,当老师提出一个想法时,代表老师真的愿意这样尝试,“要我做”和“我要做”有很大差别。
在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学校每年要拿出一段时间,发动全校老师讨论出当年的价值追求。在2011-2012年,他们设立了这样的目标: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为学生在面对伦理道德的困惑时做出正确的抉择而付诸实际行动。
无独有偶,在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同样要求全体老师经过讨论,提出国际校区的愿景和使命。
对此,刘长铭说,校长必然是管理者、决策者,但是学校不同于军队。如果老师们经常说“这是我们校长提出来的”,虽足以证明校长在教师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威信,但这是否真的是好现象?一所学校不能认为只有校长高明,老师都是执行者,都是听命令的。其实,校长的许多想法都来自于老师的实践。校长要善于总结教师的智慧,并把它整理、提升、发扬和光大。
漫长的讨论实则是认同的过程,也是获取最大同心圆的过程。
刘长铭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曾要求老师在备课时都要思考这样四个问题,他把这四个问题发给每一位干部和老师:
1、备课时您想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或学生的发展目标了吗?
2、怎样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或怎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进取?您有何经验可与我们分享?
3、“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和科学的理性”,您在课堂上怎样体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思想教育?
4、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归根结底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正确对待职业、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体现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这才是全面育人。您是怎样理解并实践的?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北京四中的教育价值体系已取得了很多老师的认同。这同样是一种推进工作、将校长思维落实在教师行动上的方式。
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谈及教师,刘长铭提到:在师范学校始终缺少一门重要的课程——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恰恰是成功教育能否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只要学生能从我这里学到知识,是否喜欢我不重要。”或许抱着这样想法的教师不在少数,但实际上,当一个学生不喜欢老师时,他根本不会想从老师这里学到知识。成功教师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学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刘长铭说: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是教育生活是否幸福的关键因素,它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如果孩子在学校经历的是一段痛苦的生活,则学生可能会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甚至将来会产生反社会人格。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让孩子获得一生的幸福。但你应该问问学生现在是否幸福?因为现在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一生时光的一部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一生幸福”的目标就已经达不到了。
北京四中多年来积累了不少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经验。比如,四中很多老师都能在见学生第一面,准确叫出学生的名字。当年四中很多老师在做班主任时,会在假期里把学生的学籍卡片带回家,对照照片背学生的姓名,还要尽量记下家长的名字和职业。家访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有效办法,刘长铭当校长以后,也曾和老师一起家访。当师生第一次见面,老师就能准确叫出学生名字,学生会感到老师很神奇,认为自己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
好老师应当是学生灵魂的呵护者。一位学生曾写道,“我心中的好老师是不仅仅只看到课本的。”
如果教育只关注考试和成绩,当师生之间只剩下知识与分数的交易时,又如何能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教”不“育”,又怎能是完整的教育?
四中曾经编印过一本材料,书名为《让心灵醒着》,这是全校每个教师写的“我的教育教学观”。“只有老师不断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并去实践,他们才会有超越分数的格局,学校才能有真正的教育。”刘长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