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于试验各种材料进行高低温环境模拟的可靠性能。可对温度和湿度同时进行控制。2、内腔空间容积:80L
内箱尺寸:400*400*500mm,外箱尺寸:670*1120*1510mm
3、温度范围:-60℃~150(任意调节)
4、湿度范围:20%~98%(任意设定)
5、升降温速率:室温至150℃,约60分钟(约3.5℃/分钟);室温至-70℃,约90分钟(约1.2℃/分钟)
6、温度解析精度:0.01℃;温度波动度:≤±0.5℃;温度均匀度:≤2.0℃;温度偏差:≤±2.0℃
7、湿度解析精度:0.1%RH;湿度波动度:≤±2.5%RH;湿度均匀度:≤±3.0%RH;湿度偏差:湿度大于75%R.H时,≤+2.0/-3.0%RH;湿度小于75%R.H时,≤±5.0%RH
8、具有漏电/突波防止保护、温/湿度感应器断路或短路、三层超温保护、压缩机保护、故障异常保护、动态高低温保护等保护措施
循环系统:
制冷机采用法国原装"泰康"全封闭压缩机。
冷冻系统采用单元或二元式低温回路系统设计。
采用多翼式送风机强力送风循环,避免任何死角,可使测试区域内温湿度分布均匀。
风路循环出风回风设计,风压、风速均符合测试标准,并可使开门瞬间温湿度回稳时间快。
升温、降温、加湿系统完全独立可提率,降低测试成本,增长寿命,减低故障率。
工作原理
恒温恒湿试验箱由调温(加温、制冷)和增湿两部分组成。通过安装在箱体内顶部的旋转风扇,将空气排入箱体实现气体循环、平衡箱体内的温、湿度,由箱体内置的温、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至温、湿度控制器(微型信息处理器)进行编辑处理,下达调温调湿指令,通过空气加热单元、冷凝管以及水槽内加热蒸发单元的共同完成。
2、温湿度箱温度调节是通过箱体内置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经温度控制器(微型信息处理器)调节,接通空气加热单元来实现增加温度或者调节制冷电磁阀来降低箱体内温度,以达到控制所需要的温度。恒温恒湿箱温度调节是通过体内置温度传感器,采集数据,经湿度控制器(微型信息处理器)调节,接通水槽加热元件,通过蒸发水槽内的水来实现增加箱体内的湿度或者调节制冷电磁阀来实现去湿作用,以达到控制所需要的湿度。3、湿热试验箱设有多重保护措施;温度系统在可设定安全允许温度条件下,装有过温保护器,空气加热元件可随旋转风扇停止而自动断电;加湿系统可随加湿槽水位降低而停止供电;制冷系统也随箱体温度升高(超过40℃)或湿度的加大而停止工作。
箱体材质
1、外壳均采用优质SUS304防锈处理冷轧钢板喷涂;
2、内胆采用优质SUS304镜面不锈钢板;
3、保温材质选用高密度玻璃纤维棉,保温层厚度为80mm;
4、搅拌系统采用长轴电机,耐高低温之不锈钢多翼式叶轮,以达强度对流垂直扩散循环;
5、门与箱体之间采用双层耐高温之高张性密封条以确保测试区的密闭;
6、采用无反作用门把手,操作更容易;
7、机器底部采用高品质可固定式PU活动轮;
8、观察窗采用多层中空钢化玻璃,内侧胶合片式导电膜(可清楚观察试验过程);
9、测试孔(机器左侧)可外接测试电源线或信号线使用(孔径或孔数须增加需指示);
选择经济适用的恒温恒湿试验箱需遵循以下几点:
1)选择试验所需箱体尺寸;
2)选择所需温度范围;
3)选择所需湿度范围;
4)选择是可编程交变试验,还是定值运行试验;
5)确定试验设备安装场地尺寸、电源、水源
6)确定所选设备是否能通过门、电梯、楼道等顺利运输到安装场地
恒温恒湿试验箱结构特点:
1)内箱材质:SUS#304 耐高低温之不锈钢板.
2)外箱材质:SUS#304 高张力,经薄膜游离层表面处理之不锈钢.
3)保温材质:高强度 PU 发泡与高密度之玻离纤维棉.
4)测试门与机体采双层耐高低温之高张性 ,以确保测试区之密闭.
5)测试窗口采用多层防爆玻璃,内侧胶合片式加热除雾器.
6)欧洲原装进口率省型冷冻压缩机.( 法国泰康,双级压缩)
7)全系统使用 R404 环保冷媒. (美国杜邦)
8)风路机件: a.采用风扇马达 + 铜质加长轴心 + 耐高低温之 铝合金多翼式结构循环风扇,以达强制对流垂直扩散循环,b.风口可调式侧吹出风口及回加装护网回风口.
9)加热系统:镍铬合金电加热式加热器
10)标准配置:多层加热除霜附照明玻璃观视窗一套、试品架2个、测试引线孔(直径50mm)一个(孔径及孔数客户提前说明)
11)安全保护装置:超温、电机过热、压缩机超压、过载、过电流保护。
12)使用电源:AC380V ±10%50+1Hz 三相四线制
13)使用环境温度:5~+30℃ ≤85%R.H
执行与满足标准1.GB/T10589-1989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2.GB/T10586-1989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3.GB/T10592-1989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4.GB/T2423.50-1999恒定湿热试验Ca;5.GB/T2423.4-93(MIL-STD810)方法507.2程序3;6.GB/T2423.4-2008交变湿热循环试验;7.GB/T2423.34-2005温湿度组合循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