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型号 | SMA-80PF | SMA-150PF | SMA-225PF | SMA-408PF | SMA-8000PF | SMA-010PF | |
内部尺寸W×H×D(cm) | 40×50×40 | 50×60×50 | 50×75 ×60 | 60×80×85 | 100×80×100 | 100×100×100 | |
外部尺寸W×H×D(cm) | 67*112*151 | 77*122*161 | 77*132*180 | 110*139*189 | 150*139*191 | 150*159*191 | |
性能 | 控制方式 | 平衡调温调湿方式(BTHC)PID智能调节 | |||||
温度范围 | A:0℃~150℃, B:-20℃~150℃, C:-40℃~150℃, D:-60℃~150℃ | ||||||
湿度范围 | 20%~98%RH | ||||||
温湿度均匀度 | ±2℃,±3%RH | ||||||
温湿度波动度 | ±0.3℃,±2.5%RH | ||||||
升温速率 | ≥3℃/min | ||||||
降温速率 | ≥1℃/min |
冷却风扇、冷媒:
冷却风扇的控制方式,有二:其一,为集中于发动机动力系统控制模块控制的集中式控制;其二,为独立于发动机外或与发动机有通讯的分体式控制;再者,冷却风扇即风冷恒温恒湿,属于冷却方式的一种,原理是通过加快单位时间内空气流过物体的速率,使用风扇可加强冷却效果。
而冷媒在恒温恒湿试验箱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保证压缩机的整个制冷过程。制冷压缩机启停控制温度(温度波动大、严重影响压缩机寿命,已淘汰的技术)制冷压缩机恒定运行+加热PID控制(导致制冷量与加热相抵消实现温度动态平衡,浪费了大量的电能)新型PWM冷控制技术实现低温节能运行:低温工作状态,加热器不参与工作,通过PWM技术控制调节制冷机组制冷剂流量和流向,对制冷管道、冷旁通管道、热旁通管道三向流量调节,实现对工作室温度的自动恒定。此方式在低温工况下,可实现降低40%的能耗。综上所说:冷媒在恒温恒温试验箱进行运作时起到非常关键的制冷作用!
结构特征
1、外壁材料:优质沙面不锈钢板
2、内壁材料:优质防锈处理冷轧钢板+2688粉体喷涂
2、箱体保温材料:硬质聚氨酯泡沫+玻璃纤维
4、采多翼离心式循坏风扇,加强轴心加耐高低温之旋转叶片铝合金制成,以达强制对流。
5、送风方式;水平扩散垂直热交换弧形循环。
6、可调式侧吹出风口及护纲回风口。
7、观察窗:透明电热膜中空钢化玻璃1个(位于门上)
8、门上备室内照明灯(长寿节能灯)
9、样品架:不锈钢样品架2层,挂钩8个,承重(均布):25kg/层
控系统
1本设备采用韩国
“TEMI-880N”彩屏液晶显示触摸屏可编程温控仪
2控制器采用全中文菜单操作方式
3小显示分辨率0.01℃
4运行方式:定值和程序运行
5控制方式:连续PID控制
6可设定曲线不少于30条程序曲线,每条曲线设定不少于800步,一次可连接不少于6个程序,多可做不少于10个的连接,单一程序可做不少于999次的重复试验
7可设定断电恢复设定,包括:断电后程序终止执行、断电后程序从断电连续运行
8可实时显示程序的运行时间、段数、剩余时间、重复次数:可显示试验数据,包括设定温度、实测温度、总运行时间、段运行时间、段剩余时间、加热状态、日历时间等;温度直接数字显示
9在设定程序时,可编写程序名称,以方便查寻
10当出现故障时,控制器LCD触摸屏可显示出现的故障编号,用户可方便的根据故障编号查找故障的原因
11具有多种报警功能选择,包括:值报警、偏差报警等
12具有人机对话功能,可通过标准配置RS232通讯接口扩展其功能,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选网络接口(LAN)
13可进行程序的跳步和连接运
22 控制器具有多组PID参数,可将整个温度范围和湿度范围分为多组PID进行控制,在设备的温度控制范围内可获得的控制效果,而不必对每个温度控制点进行自整定或手动PID参数调整
23 控制系统采用固态继电器过零触发,以降低噪音,减少污染,方便维修,提高控制精度
24 在控制系统中需设有安全保护措施,包括:缺相保护、相序错误保护、相电压不平衡保护、风机过载保护、超温、断电保护、机组高低压保护、机组过载保护、机组过温保护、漏电等保护。当其中任一项保护功能实现时,操作面板都会在LCD显示屏显示报警编号告知用户出现的是何种故障并切断主回路电源,待故障排除后才能启动设备
25 控制系统须设有方便用户的操作面板,除电源和照明的操作按键外,其他操作只需在控制器中设定即可
。
符合标准:
GB10586-89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 IEC68-2-30试验Db
GB10592-89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IEC68-2-14试验N
GB2423.22-87温度变化试验方法 IEC68-2-38试验Z∕AD
GB2423.4-93交变湿热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