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究活动在陕西汉阴“凤堰梯田”现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围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守护千年水脉·激活遗产新生”为主题分享灌溉工程遗产研究最新成果与各自宝贵实践经验,并实地考察“凤堰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申遗”智囊团——建工学院水工程遗产保护团队受邀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刘学应教授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浙江”为题进行学术交流发言,并在遗产地现场分别接受新华社、央广网及陕西、汉阴等多家媒体的现场采访。
截至目前,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38处,这些遗产是古代灌溉工程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典范,是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文脉的延续,仍保持并扩大其灌溉效益,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是极其珍贵且独具特色的人类文化遗产。地处陕南的安康汉阴,为汉文化发祥地之一,仍保留秦巴蜀汉楚等历史文化痕迹,汉江中游的凤堰梯田为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山地农业技术体系的完美集成,具有独特的灌溉原理与农耕技术,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和与自然和谐花生的生态理念。凤堰梯田202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5年初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陕西凤堰梯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由刘学应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据悉,由校主持承担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撑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除陕西凤堰梯田外,还有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浙江金华白沙溪三十产堰、松阳松古灌区,安徽舒城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徽州堨坝、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四川省通济堰等。(文:朱海东、王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