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妮翟华楠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出现了一系列更新与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等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新课标首次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将其贯穿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和难点,对于促进学科融合,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带来怎样的思考以及如何更好地践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探讨,总结规律,由此提炼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思考与践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以跨学科素养为根基、以核心素养为主线、以内容融合为纲领、以学业质量评价为辅助;在践行中应筑牢学科基础、推进项目式学习、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延展教学时空。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运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并强调将其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现代学校普遍特征是分科设置教学,学生活动也是分开进行,这违背了人的综合、全面的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针对目前盛行的分科学习的必然产物。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等进行融合,可增强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促进了本学科内部的结构化、体系化,使各个学科课程建立起统一的育人体系,对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既是现代社会对全面培养人的新要求,又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
“跨学科学习”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Humphreys将其定义为“学生探究不同学科与他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深度学习,解决复杂问题的教育4.0时代已经到来,并赋予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新的定义与价值内涵。郭华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解是指运用多种形式把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起来,并把内容和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尚力沛等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定义为学生用多学科的知识帮助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根据不同学科间相关联的知识获得学习的新思路和办法,使各种学科知识在本学科知识学习中的综合运用更突出,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为培养跨学科素养尤其是学科核心知识和思想,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内容并整合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学习,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
1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
1.1以跨学科素养为根基
跨学科素养是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环境互动特征或模式,具有可以跨越不同学科或文化的特殊性,可以应用到一系列不同的任务、情境或领域当中去[]。可以说,跨学科素养是在不同领域或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通过一系列共同的内容、技能或表现来界定和形成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方面是跨学科素养的前提,没有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无法形成跨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以跨学科素养为根基,积极开展跨学科素养引领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更好地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说,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学生跨学科素养的特殊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是跨学科素养,教学要依据跨学科素养的理念,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根据学科自身基础知识,将其他学科优秀的内容融入进去,提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效果。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在跨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展开教学,从多方面,多层次落实和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理念,灵活有效地设计、开展教学。
1.2以核心素养为主线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5],是对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对教师的要求。2022年版相较与2011年版体育课标,核心素养更加完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健康第一”作为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与准则,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引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凝练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理论上来讲是分开的,实际上是一个关联的整体,协同作用在学生身上,且对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更细致的维度表现,使核心素养的涵盖范围更加全面。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5]。核心素养是引导“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向,其包含的三个方面十个维度不能只局限于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或特定情境,还要求学科实践、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共同实现核心素养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的要求。现在的分科教学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原本相关联的科目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单一的学科教学活动带来的局限性使学生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解决能力等方面受到影响。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解决目前盛行的分科教学现实问题的产物,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其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进而推进核心素养中全方位培养学生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意味着,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发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创造性、规范性地将多种关联的学科进行融合,超越单一学科的知识范畴,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地培养学生,以核心素养的主线视域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的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使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1.3以内容融合为纲领
1.3.1五大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水平一的学生需进行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待学生生长发育达到条件,逐渐在水平二到水平四的阶段增加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健康教育的学习极为关键,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共同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这五个一级结构内容其下还有二级、三级结构内容,不同结构内容间逐层推进,板块明晰,保障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综合性,体现不同内容的内在联系[]。从基本运动技能到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内容逐渐融合,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仅学习运动技能,基本运动知识等,还学习诸多健康、社会或其他学科等知识,这与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的课程内容相契合,意味着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与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充分融合,共同推进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5]。跨学科主题等这五个课程内容体现出不同主题之间的结构脉络,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合力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3.2“五育”的相互融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与其他四个课程内容相辅相成,更融合了劳动教育、艺术教育、智慧教育等。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在体育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四育”的内容,要作为推动“五育”融合的媒介,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互相联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等,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达到“五育”充分融合的目的。将“五育”融合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纲领,不仅使教师在对体育课堂的设计、教学等方面考虑的范围更广,还可以使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更丰富性与多样性,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体育课堂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遵循“五育”从“关联”到“渗透”的逐渐融合,勾勒融合育人的框架,构建共同育人的结构体系[]。只有充分把握这“五育”间相互融合的内涵和价值,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
1.4以学业质量评价为辅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强调“学业质量”,对学业质量进行的评价可作为检测跨学科主题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体育课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估,学业质量评价便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在对教学质量进行判断和评估后,得到跨学科主题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应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改进与完善。其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达成的效果都要经过教学评价的检验,进而反馈给教学,以促进教学的改进与完善,共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同时评价方式不能单一,要讲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不仅要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等。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学业质量评价为辅助,要坚持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要包括教师评价,还要包括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以及家长的参与等,加强教学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通过多元化的学业质量评价,得到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反馈信息,进而引起教师等教学主体进行探析与反思,使跨学科主题学习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提高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能力。
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践行
2.1筑牢学科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层面也比较大,学生所学知识的的复杂性程度也逐渐提高,但并不意味着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将各种学科知识一概而论,做到面面俱到。涉及多种科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筑牢本学科自身的基础,重视本学科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强化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再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激励学生围绕学科主旨进行研讨,对核心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和获得知识。跨学科学习是对学科学习的反哺,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跨”并不是为了实现这种模式而跨的,跨学科一定是与本学科知识与内容密不可分的,要筑牢本学科基础,不能避重就轻,无论主题涉猎的学科内容多广泛,最终都要回归到学科自身,解决本学科问题,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首要筑牢本学科的基础,再主动跨学科、跨课程、跨领域,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推进教学的改革,使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科自身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流,将本学科的知识或实践延展到其他学科当中,拓宽本学科知识的输出范围,从而提高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效果。
2.2推进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指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从真实情境的问题出发,使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讨,构思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和分享项目成果”[]。项目式学习的重点在于从问题或主题出发展开学习活动,而不是从学科中的知识学习入手,其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要求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像学科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和行动[],让学生在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提高学习的效果。项目式学习是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手段。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推进项目式学习,首先要以课程主题内容为基点形成一个问题链,形成的问题链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环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应具备针对性、挑战性、逻辑性、递进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为什么做”到“做什么”再到“怎么做”,层层追问,形成问题链,这些问题的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大任务、大问题分解成小任务、小问题,由低到高,逐一解决,促进学生对主题学习的深度理解。项目式学习是有效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根据课堂主题提出问题,再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其中,进行一种系统的学习组织形式,最终解决问题。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推进项目式学习,要制定合适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分解任务,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让学生在一步步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达到跨学科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
2.3创设情景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情境化教学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特征。杜威指出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唤醒思维,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解决问题,学习知识都是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进行的而非静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融入到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放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多学科的视角,拓宽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加知识储备。跨学科主题学习要看到不同主题学习的整体全貌,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主题内容将“自身”代入情境化的场景中,将已有的思维与不同主题学习进行联系,发生碰撞,产生交集。例如“认识身体,珍爱生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体育教师可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和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专门的场地展开跨学科主题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深化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体验,也能够提升体育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思维和能力[5]。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及巩固所学知识及技能等,提高体育课堂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更多的潜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4延展教学时空
随着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合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程度的提高,教师需要进行整合内容的资源、场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性的教室、操场等已不能满足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教学活动时空的需要,教学时空受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如何摆脱时空限制已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进行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实施,延展教学时空,不能局限于教室、操场等,应贯穿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甚至可以延展到家庭及校外生活等,鼓励家庭与社会参与到跨学科主题学习,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7]。此外,网络也是延展跨学科学习时空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在疫情大背景下,网络课堂、在线教学人气高涨,但是这并不只是应急之策,而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时代,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公共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形成的巨大便利性和开放性正逐渐改变学生的知识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体育课堂的深度融合,产生了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了体育教学的方式,拓宽了体育教学时空延展的范围,进一步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效性[]。
3结语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指明了方向,跨学科主题学习应(1)以跨学科素养为根基,并以此设计、展开教学;(2)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将核心素养育人理念贯穿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3)以课程内容融合、“五育”融合为纲领,使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4)以学业质量评价为辅助,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从几方面践行跨学科主题学习:(1)筑牢学科基础,学科基础是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前提条件;(2)推进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手段;(3)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积极性;(4)延展教学时空,不仅可以从家庭、社会等方面拓宽时空的范围,也可利用网络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