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四届体育论坛武汉 校体购1

半导体未来三大支柱:先进封装、晶体管和互连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4-12-23 17:57 围观1次

  为了推进GAA晶体管技术的发展,英特尔也将目光瞄准了二维半导体材料。

  据Sanjay Natarajan的介绍,具体而言,英特尔在GAA技术中引入了二维(2D)NMOS和PMOS晶体管,该晶体管以二维MoS2为沟道材料,结合高介电常数的HfO2作为栅氧化层,通过ALD(原子层沉积)工艺实现精确控制。下图的横截面成像清晰展示了栅极金属、HfO₂氧化物和二维MoS2之间的结构集成,其整体厚度在纳米级别,漏源间距(L_SD)小于50nm,次阈值摆幅(SS)低于75mV/d,最大电流性能(I_max)达到900µA/µm以上,能够显著提升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

半导体未来三大支柱:先进封装、晶体管和互连

  右侧的图表中将Intel的研究结果(THIS WORK)与其他同类研究进行了对比,显示在驱动电流和次阈值摆幅上的明显优势。

  英特尔的研究验证了结合GAA架构和2D材料,晶体管性能堪称飞跃。而且一旦英特尔将基于硅的沟道性能推至极限,采用2D材料的GAA晶体管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合理方向。

  就英特尔所观察到的而言,晶体管数量的指数级增长趋势,符合摩尔定律,从微型计算机到数据中心,晶体管数量每两年翻倍。但是,随着AI工作负载的持续增加,AI相关能耗可能会在2035年超越美国当前的总电力需求,能源瓶颈成为未来计算发展的关键挑战。因此,未来需要的是新型晶体管。下一代晶体管需要具备超陡次阈值摆幅(低于60mV/dec)和极低的静态漏电流(I_off),支持在超低供电电压(<300mV)下运行。

  英特尔也在材料和物理层面不断探索,并在IEDM上展示了采用Ge(锗)纳米带结构的晶体管,其9nm厚度和结合氧化物界面的创新设计,为实现低功耗和高效传输奠定了基础。Intel进一步研究结合高介电常数材料和新型界面工程,以开发更加节能高效的下一代晶体管。

  英特尔也呼吁整个行业共同推动晶体管技术的革命,以满足万亿晶体管时代中AI应用的需求。通过对过去60年晶体管发展的总结,Intel同时提出了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1)必须开发能够在超低供电电压(<300mV)下工作的晶体管,以显著提高能效,为普遍化的AI应用提供支持;2)持续增加晶体管数量的技术是可行的,但能源效率的革命性突破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半导体未来三大支柱:先进封装、晶体管和互连

  互连缩放的突破:钌线路

  随着晶体管和封装技术的持续微缩,互连已成为半导体体系中的第三个关键要素。这些互连导线负责连接数以万亿计的晶体管。然而,我们清晰地看到,铜互连的时代正逐渐走向尾声。铜互连存在一个实际问题:使用时需要添加阻挡层和籽晶层。随着尺寸的不断缩小,这些相对高电阻的层占据了更多的可用空间。英特尔观察到,当线宽不断缩小时,铜线的电阻率呈指数级上升,达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因此,尽管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密度和性能不断提升,但传统的布线方式已无法满足连接所有晶体管的需求。

  英特尔的突破在于采用具有高成本效益的空气间隙钌(Ru)线路,作为铜互连的潜在替代方案。这个空气间隙解决方案无需昂贵的光刻技术,也不需要自动对准通孔工艺。它巧妙地将空气间隙、减法钌工艺和图案化相结合,有望打造出合理的下一代互连技术,使之与未来的晶体管和封装技术相匹配。

  这种新工艺在小于25nm的间距下,实现了在匹配电阻条件下高达25%的电容降低,有效提升了信号传输速度并减少了功耗。高分辨率的显微成像展示了钌互连线和通孔的精确对齐,验证了没有发生通孔突破或严重错位的问题。减法钌工艺支持大规模生产(HVM),通过消除复杂的气隙排除区和选择性蚀刻需求,具备实际应用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半导体未来三大支柱:先进封装、晶体管和互连

  写在最后

  半导体产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突破。英特尔在封装、晶体管和互连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如同Sanjay Natarajan所述,英特尔的目标是为整个行业提供路线图,以协调和统一我们所有的研发资金和努力。这样,下一代产品和服务就能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并继续推进摩尔定律。英特尔确实始终将自己视为摩尔定律的守护者,致力于承担这一责任,不断探索推进摩尔定律的新技术。这不仅是为了英特尔的利益,更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共同利益。

来源:搜狐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