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秉持“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文创新人才”的发展理念,通过深挖专业内涵、明确教育目标、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围绕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创新创业等核心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也显著增强了学院在教育界及行业内的辨识度,进一步彰显了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品牌特色,为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扩大社会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建设指导思想
人文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有开阔的人文情怀、有活跃的思想心灵、有自主的创新精神、有独特的读写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将品牌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力求通过特色品牌建设,推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品牌建设理念
人文学院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文创新人才为目标,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一院一品一特”。学院秉承品牌建设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良好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新文科为人文学院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促使学院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
品牌建设措施
人文学院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国际教育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努力打造优质专业品牌。
(一)概要
1.学科交叉融合
新文科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人文学院充分发挥文学、历史等学科的优势,开展跨学科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
融入OBE教学理念,深挖思想教育素材,用新文科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结合人文学院实际情况,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新文科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文学院加强与地方企业、文化机构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建设措施
1.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整合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课程资源,开设跨学科课程,如“文学与历史”“哲学与艺术”等。同时,引入地方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曲靖地方文化研究”等。科研反哺教学,提倡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开设了《土司文化》《云南跨境民族历史与文化》等选修课程。
强化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开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课程。与地方企业、文化机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例如,与曲靖市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与曲靖市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合作,开展文物修复、文化活动策划等实践项目。
推进国际化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如“国际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2.教学方法创新
深入贯彻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例如,开展“曲靖地方文化创意项目”,让学生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文学课程中,以曲靖本地作家的作品为案例,分析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开展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利用学校的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3.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跨学科教师:引进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例如,引进具有文学与历史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
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新文科建设研讨会、教学方法培训班等。
建立教师团队:建立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成立“曲靖地方文化研究团队”,整合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教师力量,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和教学。
4.实践基地建设
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与曲靖市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例如,与曲靖市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合作、曲靖市民宗委合作,开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活动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曲靖市的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建立文化创意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如文化创意工作室、红色文化展览馆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5.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展学生国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和交流。例如,与泰国等国家的高校联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水平。2023年举办“云南网络文学论坛”,2024年举办“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网络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人文学院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6.学生能力培养
品牌建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同样显著。在专业素养方面,学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入行业专家授课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实践能力方面,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思维方面,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课程、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品牌建设成效及影响力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目前,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68名。其中,博士34人(含在读2人),教授11人、副高以上职称24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6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4人,云岭名师1人,云南省教育功勋奖获得者2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 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3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及云南省技术技能大赛技术状元1人,云南省技术技能大赛技术能手1人。获得3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1 项省级教学奖励,30余项省级科研奖励,21个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14个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项目,2个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5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重点课题,70 余项其他省校课题,科研平台和项目经费总数达 1800 余万。
人文学院教师合影
(二)学科建设方面
人文学院历经二十余年,始终坚持夯实学科内涵、创建一流学科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现建有1个国家级、3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取得35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科研基金项目。通过持续建设,学科水平不断提升,其中,文艺学二级学科2010年以“优秀”通过验收成为云南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16年成为云南省重点学科、2023年成为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重点学科;2021年—2024年,学院完成教育专硕学科教学·语文领域建设工作,支撑教育专硕硕士点建设,顺利获得该领域研究生招生资格。历史学专业多年来积极组织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基础,该学科骨干是学校硕士点——社会工作建设的重要整合力量。在新一轮硕士点建设中,正在积极开展区域国别史硕士点建设工作。
人文学院获批云南民族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创新团队
(三)专业建设方面
学院不断优化专业建设规划,提升专业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0年在全省同类专业中率先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历史学专业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学院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卓越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9门次,《文学概论》《古代汉语》2门课程入选云南省一流课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落实教育见习、实习、研习指导和校内试讲等,就业工作实施一对一帮扶,强化学生学业全过程指导;搭建语音教室、综合报告厅等学习、实践平台,开展师范技能训练、师范技能节、“双百”读写活动等,落实第二课堂课程化、积分化,让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学习成长有着力点,推进立德树人落地见效。
张永刚教授所著《文学原理》
(四)教学质量方面
品牌建设对人文学院的教学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学生考试成绩、毕业论文质量以及学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
首先,学生考试成绩的显著提升是品牌建设成效的直接体现。随着品牌建设的深入,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院还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提高,优秀率显著上升,反映了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其次,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也是品牌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更加新颖、研究设计更加严谨、数据分析更加科学,论文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此外,学生满意度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学院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品牌建设过程中,学院积极响应学生需求,改善教学设施、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力量,这些努力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满意度持续上升,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提升了学院的品牌形象。
(五)人才培养方面
学院现有本科全日制在校学生1566人,学生作品共 12 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奖,在全国 ITAT 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成绩突出,有100余人次获国家和省级表彰。先后5次获得了曲靖师范学院辩论赛一等奖,囊括了第四届、第五届大学生心理情景剧一等奖、二等奖。摘取了曲靖师范学院第一、第二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了云南省第二届“贤士榜杯模拟招聘大赛”二等奖。学生公开发表文章 300 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曲靖日报》《曲靖师院报》等媒体上发表。毕业生先后有 260 余人考取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 西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近年平均就业率 97%。
(六)学风文化建设方面
学风文化建设是人文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读书分享会等。学院定期邀请行业名师、相关学科专家来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这些讲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此外,读书分享会是学院学风文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学院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这些分享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通过这些分享,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书籍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多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七)社会服务方面
品牌建设不仅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显著提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人文学院积极开展服务地方工作。与曲靖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曲靖市民政局合作进行曲靖市地名志编纂工作;与曲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合作进行“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联建和曲靖市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与曲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进行《曲靖市英烈大典》编纂工作。
同时,人文学院依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为云南省及曲靖市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分别于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完成国家、省级培训项目18项,共培训学员5000余名,执行经费300余万。开展教育部“童语同音”计划师资线下培训,深入会泽、罗平、丽江、瑞丽等地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另外,人文学院依托“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开展曲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完成课题研究4项,提供咨询报告多篇,其中4篇被市委领导签批。并为曲靖市民族团结示范市创建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品牌建设对人文学院的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培养、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品牌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