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佛山中小学580*60 校体购1

为科学教育加法赋能 构建基础教育新生态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4-10-17 09:21 围观0次

  在“双减”政策大力实施、全面推进科学普及工作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背景下,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强调了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尤其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部署了促使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有效实施的工作机制,为学校的教学与服务改进提供了有效途径;对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守好学校教育主阵地,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能够连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桥梁就是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关乎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中国要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学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为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此次出台的《意见》对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标准及教材的修订完善提出了要求,突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中小学科学教育要守住学校教育主阵地,把学校的科学教育做好、做强,统筹推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对待中小学科学教育,仅仅在态度上高度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落到实处,用实实在在的学校教育改革行动将科学教育抓好,从教学装备配置、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课程开发及师资建强等方面助力科学教育发展,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二、盘活校内外优质资源,实现学生需求与教育供给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发挥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统筹规划上,《意见》提出了重在协同的系统设计,在政策上体现了对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的支持。同时,合理使用科学实践活动的各种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不仅要守住学校育人的主阵地,更要用好社会大课堂。学校要主动探寻与各类科普场馆、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途径,丰富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开拓校内外结合的科学教育创新模式。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馆校结合”也逐渐成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新途径,中小学与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机构合作越来越紧密。“馆校结合”不是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简单加法和拼盘行动,而是两股教育力量相互补充,默契合作,形成一股更强的教育合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活动提高教育的效益。在《意见》的有力支持下,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研究与实践势必向纵深发展。

  三、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推动综合能力与科学素养俱增

  学校课程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独特功能。所谓实践育人,就是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在实践中联结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践育人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也是指导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

  《意见》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为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建立了全方位的实施机制,为实践育人打开了思路。正如《意见》所倡导的,实践育人的场所本就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大自然、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企业等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和实践的基地。实践育人能帮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走向对世界整体的认识,促进学生建立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责任感。(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王教凯)

来源:教育部 责任编辑:张肖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