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工程,推动“幼小初高”科学教育全学段贯通,扎实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建机制,搭建科学教育全学段贯通“立交桥”。一是学段贯通机制。出台《济南市关于实施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工程的指导意见(试行)》,围绕不同学段间科学教育衔接,提出“确立科学衔接理念、推进科学衔接指导、建立科学衔接机制”3项重点任务,推出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健全示范引领机制、构建联合教研机制、完善家校(园)共育机制、畅行宣传推广机制等5项措施,分别印发幼儿园小学、小学初中、初中高中教育衔接指导要点,构建起基础教育全学段贯通“立交桥”。二是工作推进机制。发布实施《济南市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施方案》《济南市科学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清单》,明确40项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完成市级首期8个科学教育引领区(县)、148所引领校遴选与培育等工作。全市多个区县陆续召开科学教育大会,全面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三是联席会议机制。市教育局会同市科技局、财政局等11部门成立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邀请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主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市科学教育工作,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
二、重实践,实施科学教育全学段贯通“三大行动”。一是科学教育课程研发行动。印发《发挥驻济高校资源优势推动济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措施(试行)》,在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基础上,将52所驻济高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入中小学校本课程,研发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本地特色校本课程4299门,参与人次80.2万人,开展科学类课后服务6869节,参与人次181.1万人。二是科学教育课堂改革行动。组建小学科学、信息科技和初中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济南市“大中小幼”科学课联合教研与协同中心,研制《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指南》。通过多学段联合教研、名师示范课展示、强化实验教学等,推动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的“新课堂”改革。比如,济南历下区以“浮与沉”“消化和吸收”“会变化的影子”为主题,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同主题、不同学段的科学课教学实践。三是科学教育协同育人行动。成立济南市科学教育联盟,汇集全市科学教育场馆设施、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形成资源库、专家库,向全学段推送。比如,济南高新区联合高新技术企业,免费向全区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研学服务,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9大不同领域;济南长清区与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成立科学教育发展共同体,打造“本校实验室+高校共享实验室+社会科普教育基地”组成的22个实验室资源圈。
三、强保障,奠定科学教育全学段贯通坚实基础。一是加大科学教育经费投入。市级设立科学教育专项经费,统筹政府财政、社会捐赠等各方资金加大对科学教育的经费支持。2019年以来,全市科学教育支出达到4.39亿元,其中,投资1.26亿元,改造科学教育专用教室2297间、总面积16.9万平方米;投资3040万元,专项用于科学教师培训;投资8807万元,为中小学补充科学教育仪器。二是配齐配强中小学科学教师。全市2628名小学科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5%;10108名中学科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17%。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明确到2026年实现每所小学至少具有1名硕士学位科学教师。联合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培训。择优聘请高校教授、科研单位研究员、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等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全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实现三个100%全覆盖。三是校企共建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启动首批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建设,采取每个基地市财政补助620万元、区县财政投入5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出资700万元的模式,在首批5个区县各建成一个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第二批覆盖所有区县,开发分层课程,面向区县内基础教育全学段服务。现已建成2个、开工建设1个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