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聚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打造“教共体”为突破口,不断改革办学模式、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全方位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教育条件,开辟出一条乡村教育振兴的新路径。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
探索共同体办学模式,变“单打独斗”为“协同发展”
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区挤”“农村空”现象,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协同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打造融合型教共体。聚焦乡村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生源流失等问题,推行集团化办学,将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全面重组,融合形成“一校两区”,目前全县已建成融合型“教共体”8个,有力吸引生源回流,带动学生、家长“返乡”。打造共建型教共体。针对城区“上优学难”“择优校热”的现状,先后在城乡结合区新建、改扩建学校16所,通过名校品牌移植、新校嫁接等方式,将新建校委托给城区名校管理,有效满足农村群众就近上好学的愿望。打造紧密型教共体。聚焦乡镇教育“各自为营”弊端,全域推行学区制办学改革,学区内若干所学校结为紧密型教学团体,学区主任兼任中心学校校长,牵头管理学区整体工作,学区内探索开展幼小初贯通培养,促进乡村学校协调发展。打造串联型教共体。打破城乡、区域、学段限制,推行“高中+初中+小学”串联办学模式,以3处高中为引领,建立涵盖全县初中、小学的三大教学管理区,由高学段学校开发衔接教材,派驻教师到低学段学校开展衔接教育,实现义务教育的全学段贯通衔接,有效破解不同学段间教学割裂、课程脱节等问题。
创新一体化运行机制,变“分散无序”为“集中高效”
围绕破除城乡教育资源分散、发展活力不足等坚冰问题,打破教共体内管理层级和校际界限,实行人、财、物统筹调配,全面激发乡村办学活力。优化师资共享机制。针对乡村师资力量偏弱、结构失衡等现状,变“学校人”为“集团人”,建立城乡教师柔性流动制度,推动集团内班子成员、骨干教师等互驻互派、双向轮岗,农村学校交流轮岗人数不少于1/3,优质学校对等选派,实现优质师资引领和乡村教师素质提升的“双向奔赴”。一年来,全县共有532名干部、教师参与轮岗交流,涵盖了全部学科,有效缓解乡村学校师资不足问题,教师活力持续释放。创新经费共用机制。以“教共体”为单位,统筹调配使用经费,实行预算共编、经费共管、采购统办、资产统配、绩效共评,同时,针对“教共体”建立后,学校“体量”变大造成的“小马拉大车”等难题,建立“两个倾斜”机制,即经费、资源向体量大的学校倾斜、向较薄弱的学校倾斜,确保各校经费按需分配、高效使用,各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探索教研共融机制。以集团龙头校为中心,组建“1+X”教研共同体,实施青蓝结对、一师一课、送教送培“三大工程”,定期组织集团各校教师开展观同一堂课、评同一堂课、磨同一堂课“三个一”研训活动,实现“一校精品,集团共享”,《多元立体的集团化教研机制探索与实践》等8个项目在全省获奖。
完善多元保障机制,变“零星取暖”为“众人拾柴”
聚焦教育集团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不断完善运营保障机制,持续提升发展动力。完善领导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坚持用发展眼光看待教育,不断健全教育优先发展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临朐县集团化办学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20多个,研究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事项60余次,保障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逐年增长的原则,建立财政资金兜底保障机制,确保集团化办学资金“只增不减”。完善资金补充机制,新成立沂山教育基金,募集资金超过2.5亿元,有效拓展了教育资金投入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定期考核评价制度,实行集团校捆绑评价机制,设立集团化办学综合评价、成员校发展性评价和学生学业增值评价等考核指标,提升集团化办学的紧密度、契合度,入选全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办学质量突出的成员校,经综合评估后,可以组建新的教育集团,做大优质教育资源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