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着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完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新机制。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为导向,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引领攻坚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吉林农业大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吉林建筑大学环境/生态学学科、吉林化工学院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提升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制定《深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服务吉林特色现代化产业创新实施方案(2023-2027年)》,通过“新增设置、压减停撤、交叉融合、改造升级”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专业群与吉林产业链有机衔接。2024年,新增20个民生急需本科专业,重点聚焦大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新医药产业、新基建设施,撤销88个与本省产业衔接不紧密、用人需求低的本科专业。计划到2025年实现学科专业与现代化创新产业体系匹配度达到60%以上,以教育之强夯实全省高质量发展之基。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长白英才计划”,出台分类定级政策、创新创业资金、培养支持经费、加强长期激励等9项政策,积极培育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学术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项目化、工程化、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发布高精尖缺人才目录,新增11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8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首批遴选576人进入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创新人才储备库。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建立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全面契合机制,推广“红旗学院”“科技小院”经验,启动48个示范性特色学院培育项目,立项23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24个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围绕稳就业、缓就业、促创业、优服务、强保障等方面,提出30条具体举措。2023年,高校毕业生留省13.3万人,留吉人数超过本省生源,2024年计划留省15万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高校科研创新新高地。全面布局科研平台建设,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2023年完成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衔接,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建设联合体,2015年设立吉林省高校产学研引导基金,目前基金到位金额9.3亿元,累计支持省内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80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23亿元。围绕重点产业布局,探索建立高等研究院,组织高校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新质生产力研究联盟,“基于品种布局和赤眼蜂释放的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玉米和杂粮健康食品加工与品质关键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150项主推技术。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固态电池科研成果成功转化,100Ah动力和314Ah储能半固态磷酸铁锂电芯产品在长春正式下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领衔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开辟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深入实施教育强省战略,教育部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23项教育合作举措,有力支撑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实施“高等教育支撑产业振兴行动”,组织66所高校开展教育强省大讨论和服务企业大调研大走访,凝练66项企业技术需求并向高校发布,立项产业化培育项目50项,建设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291个,力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中小企业赋智。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行动”,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十项措施》,实行省领导和省直部门联系职业学校制度,帮助中高职院校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现代职业教育新范式,先后创建汽车、化工、现代农业等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碳纤维、农机装备、低空经济先导产业等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长春汽车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实施“百千万”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省属高校乡村振兴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畜牧养殖大村大学生兽医培训计划”等,精准培养13468名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