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山东省诸城市以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聚焦基础教育的短板弱项,坚持系统谋划,创新思路举措,构筑县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新高地。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改革基础
立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确定实验区建设发展思路。一是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成立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八个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诸城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展规划》《诸城市关于统筹推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整体构建“1238”教育发展战略,系统谋划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思路和举措。二是优化组织管理结构。结合区域实际,优化教体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整合6个事业单位组建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育服务中心,以整合重塑、功能再造,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蓄势添力。重新核定教育部门、学校教育干部职数,实施全员竞聘上岗,打破论资排辈积弊,营造浓厚干事创业氛围。三是确立改革核心理念。确立“以写为纲,开启三大变革,拓展八大行动”的实验区建设核心理念,通过共写管理后记、教学反思、教育故事、读书心得、研究性论文、亲子日记等文章,达到以写促思、以写促读、以写促成长和发展、以写促实验区各项工作“内涵式”发展的目的;通过落实思想变革、校安变革和课堂变革“三大变革”以及让德育鲜活起来、让校园靓丽起来、让人员流动起来、让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匹配起来、让育人目标和评价要素联动起来、让各学段衔接起来、让体美劳奔跑起来、让校家社配合起来“八大行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新管理机制,汇聚改革动力
不断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集中力量突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卡点瓶颈。一是探寻教师增能新路径。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在核准的中小学编制总量内,教育部门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学校生源变化等情况,对全市各中小学编制进行动态调整,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打造“县域内以城镇和农村交流为主、镇域内以驻地和偏远村交流为主”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新模式,解决教职工流动不畅问题,进一步调动教师教书育人活力。二是探寻“双减”提质增效新路径。在教育部门内设机构加挂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牌子,聚焦“学科类隐形变异防范治理、非学科类培训规范治理和预收费全流程监管”三大治理重点,构建校外培训机构“网格化”监管长效机制,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校外教育培训跨部门综合监管“揭榜挂帅”试点单位。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落实“五项管理”,探索提供高质量课后服务,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和学生成长环境。三是探寻学生素质提升新路径。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打造拓展型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体育特长生一条龙培养体系、市县校三级学生艺术展演体系,打造“校园十大歌手”等美育品牌,举办劳动周、劳动月主题教育活动和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好“教育评价改革”关键一招,制定《诸城市中小学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逐步构建起学校、教师、学生评价新模式,推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加强协同联动,助推改革加速
一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机制,不断完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委教育工委工作运行机制,确立市镇主要领导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育工作、至少开展一次教育专题督导调研、至少为联系学校解决一件实事、至少领衔一项教育改革事项的“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着力在经费保障、学校建设、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减负等方面谋实招、出实力,有力有序推进实验区建设。二是推动补足教育薄弱环节。坚持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2021年以来,投资5.8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处,新增优质学位8055个,累计引进中小学教师1000余人,有效应对适龄儿童入学高峰。撤销全市15处镇街区中心学校,成立16处九年一贯制学校,努力实现镇域内学段贯通培养。全面启动教育强镇筑基行动,推动乡村振兴与教育振兴同频共振,昌城镇、相州镇入选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健全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近三年累计资助学生5.4万人次,做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三是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成立实验区建设工作巡视专班和督导组,巡回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指导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既定任务。制定《“三大变革”行动指南》《“八大行动”实施指南》等细则,将任务目标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具体人员,明确阶段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发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汇聚实验区建设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