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才培养价值引领。挖掘区域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与地震纪念馆等多类场馆共建思政课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将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为“书记工程”,投入专项经费,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推动文科专业提质升级。开展本科专业预警,动态调整文科专业结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文科专业。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有机融入经管法专业建设,开办数字经济专业,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学院。1个文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文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构建应用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四个层次构建“分层次—模块化”贯通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明确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学分(学时)占比不低于20%。持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探索“五化”教学模式。
推动“四链融合”协同育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适应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探索形成绵阳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与绵阳市教体局“订单式”培养“艺术+”全科教师,纳入省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每学年专设实践学期,共计4个见习学期(每学期4周)和1个实习学期。聘请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双导师”,遴选组建集“育人、教学、科研”一体的卓越班,“师徒制”培养200人。与20余所小学协同教研50余场,联合开发《绵阳市小学特级教师教学特色研究专题》等7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