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源头活水。对接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达州市“3+3+N”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及地方资源配置情况,优化学科结构,培育和发展与地方良性互动、与产业耦合共生的新型交叉学科,推动学科链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学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配度,大力发展智慧化工、智慧农业、智能医学等学科,“校—地—企”共建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2)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澎湃动能。实施“塔石人才工程”,制定塔石人才引进、成长、成就计划实施方案以及相应配套制度,构建“聚石成基、夯基成塔、拱塔成尖”的人才工作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引进人才、组建团队,强化科研攻关,激发创新活力。近两年,引进优秀博士人才72名,组建“四川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研究团队” 等20余个科研团队、“四川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余个省市级科研平台。
(3)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企业、行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供给。完善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八共同”。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培训计划,近五年累计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4项、省级532项。
(4)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组织基础。强化党建引领,建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队伍,打造样板支部和标杆院系,建设有组织科研的坚强战斗堡垒,夯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党建保障,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100%全覆盖和二级学院组织员配备全覆盖。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1个,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制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推进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巴山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库,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机制。作为牵头单位入选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川东北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入选全省首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