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立足教育资源投入有限的现实,聚焦内涵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定点定向突破,以“小资金”投入,撬动学科专业“大发展”,着力打造“高峰崛起、高原凸显”的陕西学科体系升级版。全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我省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数量分别居全国第4、第7;进入ESI前1%学科120个、比2020年增幅56个;在首届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中,陕西20项入选,获奖总数、一等奖数量、入选率均居全国第3。
一、“远近”兼顾,以高位谋划定方向。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之后,陕西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发展位置,高点谋划,高位推进。一是强化目标定位。坚持前瞻性思考与系统性谋划相结合、远景规划与近期安排相结合,立足陕西、扎根西部、面向全国,提出了“建设研究生教育新高地”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到2025年,纳入国家建设范围的高校和学科全部高质量通过国家层面组织的成效评价,力争新增1-2所高校、3-5个学科进入下一轮国家建设范围”的近期目标。二是健全推进机制。出台《加快推进新时代陕西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方案》等系列文件,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构筑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二、“点面”结合,以精准投入求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办大事,既构筑“高原”又建设“高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体现在成果上。一是立足于面,一体推进。实施省级“双一流”建设,分层分类实施,涵盖28所高校54个学科,每年下拨专项资金支持建设,让每所高校均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争创一流,着力提升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二是着眼于点,打造标杆。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势特色学科,倾斜支持、重点保障,支持其高质量建设或者冲刺国家“双一流”,努力打造更多的“讲得出、叫得响、立得住”的一流标杆学科。“十四五”期间,陕西每年新增2.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三是点面结合,协同发展。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为切入点和突破点,汇聚全省学科优势资源,依托高校组建陕西省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学)研究院、陕西省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研究院、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省上每年给每个研究院1000万元经费支持,跨校开展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辐射带动基础学科协同发展。
三、“内外”联动,以服务需求谋发展。坚持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内外联动、同向同行,既考虑高校内部发展又考虑外部社会需求,把国家所急、未来所向、陕西所需、高校所能结合起来。一是健全学科调整机制。出台深化新时代陕西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高校自主调、国家调控调、市场调节调的增列调整机制,鼓励高校主动对接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发展清单和陕西省24条制造产业链,探索建立本单位学科有序发展的目录清单,推动学科建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二是做好学科调整“加减法”。近年来,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3所、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所、自主审核单位2个,先后在急需或空白领域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52个,主动撤销脱离社会需求和偏离办学方向及办学水平低的学位授权点104个。特别是新增1所民办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实现了民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零”的突破,省属高校新增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填补了格局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