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抓国家“双高”建设契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大力实施“五项赋能”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保障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质量螺旋提升,为学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擘画了顶层设计的“全景图”。
实施制度体系优化工程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二级学院、书院党政联席会,“三重一大”等党政管理制度。紧扣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做好中长期治理体系改革规划。健全领导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咨询监督权力等要素构成的内部治理体系,明确界定各种权力的运行领域边界。
抓好整章建制。体现轨道交通办学优势特色,强化职业教育属性,修订完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章程》。根据章程对校内规章制度进行废、改、立,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理事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代会制度等九项重大关键配套制度进行评估修订完善,形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一章九制”重点制度体系。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负面清单制度等,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强化规章制度管理,建立制度优化机制。
实施多元协同共治工程
开创中外合作独立法人办学新篇章。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办好河南省第一所独立法人、独具特色的中外合作高校——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增添人才支撑新引擎。构建“学历”与“非学历”两类教育,“境外—来华—境外”三个阶段的“2类3段”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建立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独立法人中外合作职业院校治理方案。
汇聚“政行企科校”多方力量。优化强化校院两级理事会组成结构。发挥社会力量在学校决策咨询、评价监督、教育教学、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治理作用,形成多维互融、多元协同治理新格局。以“厅局共建”为抓手,聚合河南省教育厅、全国铁道行指委、国铁集团、郑州地铁、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力量,探索建立政行校企协同、产学研创一体的产业学院制度体系,建成16个产业学院。建立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创业制度体系,建成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实施治理结构重塑工程
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潜力和活力。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以群建院原则,优化组合二级学院。实施校院两级预算管理,完善二级学院竞争性资源配置制度。建立“校院协议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以办学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业绩贡献为标准、以技术研发转化和社会服务成效为补充的绩效分配制度和目标管理考核奖惩机制。
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按照专业群课程体系特点,建立平台课程、共享课程、模块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教研室。与“走出去”高铁企业合作,在企业设立“科技特派员”“工程诊断师”教研室等常设机构,服务中国高铁企业扩大技术优势。深化专业与产业协同、专兼职教师协作,打造科学有效的跨专业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四、实施治理能力跃升工程
开展“三项目一档案”创建行动。主动对接教育部“奋进之笔”行动,大力实施“校领导履职亮点项目”“处长风采项目”“党总支书记、院长突破项目”,建立“干部职工奋进纪实档案”,为干部职工考核提供依据,推进学校各层级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完善全员全过程学习制度,推动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党员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发展中的失误错误,切实为勇于担当、敢抓善管的干部撑腰鼓劲。
构建学校治理“智能+”新模式。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校质量文化,完善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与评价体系,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质量保证监控机制,设计并实施“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施从生源质量、过程质量到结果质量的外部质量监测。充分发挥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智慧校园平台作用,对业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可视呈现,由“经验管理”“试错型管理”向“基于证据式的科学管理”转变。
实施学术治理提质工程
构建多元化学术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的权威作用。减少党政领导在学术委员会中的任职比例,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分离。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专门学术事项特邀委员,参与学校重要学术工作的审议、评定、咨询。二级学院设立学术分委员会。引进院士、大师、专家、技术能手及杰出校友等,充实优化校院两级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人员结构,适当提高校外委员比例。
建立健全综合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突出学术政治引领,减少学术行政干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利用技术手段,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监测和检测。加强惩处力度,对学术不端从严惩处。与政府、企业等相关单位合作,共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校学术诚信和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