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以“硬件+软件”“课程+师资”“活动+社团”为抓手,不断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持续擦亮区域科技特色品牌,进一步拓展青少年科学教育参与体验、学习理解、实践运用路径,确保“五育并举”融合贯通,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
聚焦“硬件+软件”,加强科学教育支撑力度
一是顶层设计,谋划区域科学教育三年规划。加大区域对科学教育统筹协调与指导支持,借力“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建立政府支持、教育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积极谋划区域科学教育三年行动规划(2024—2026年),计划到2026年,形成一个创新科学教育发展体系,培养一支满足大科学教育需求的优质教师队伍,建设一系列规范的科学创新教育空间,打造一批学校科学教育特色品牌,通过建设“少年科学院”加大科学人才培育,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大科学教育实践体系。
二是硬件覆盖,打造智能感知智慧校园环境。近三年,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超5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万兆光纤校园全覆盖、互联网统一出口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组建全省首张教育物联网,依托拱墅教育专享云平台、区域云数据中心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在线同步课堂等数字资源平台。先后投建华师大附属杭州学校STEAM创客中心、大成实验学校造物中心、明珠实验学校木工坊等多所人工智能区域学习空间,全区共35所学校添置人工智能教学硬件设备,建成70余个智慧教室和数字创新实验室,打造开放互联、智能感知、虚实融合的智慧校园环境。
三是软件创新,搭建主题特色科技实践平台。一方面,全区中小学结合自身特色、区域资源,因校制宜开展科技实践周、实践月等活动,2023年共开展93次科技科普活动,如风帆中学开展以“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组织分层分段的系列科技活动。另一方面,发挥拱墅大运河地理优势,建设线上“大运河数字博物馆”,通过联盟学校深度合作互动,开展线上普及教育,构建个性化、普及性的科技创新教育项目。
聚焦“课程+师资”,深化科学教育底蕴厚度
一是基地建设,打造科学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成立杭州大运河STEM教学科研中心,承担并组织三年中美课程平移,以国际视野引领本土探索,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求、多元特色的科普教育课程。同时建立大疆机甲大师、5G智慧模拟飞行、三维设计、无人机编程、智慧机器人等系列科学特色工作室共37个,在全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中小学校积极打造实验、创客以及各类专题学习的新型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少儿工程院、校园农场、红领巾气象站、气象科普馆、航天航空馆、地震科普馆等校内科普实践基地60余个。
二是建强师资,优化科学骨干教师培养体系。深入实施新时代运河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不断优化“运河特级-运河名师-运河学科带头人-运河教学能手”梯度培养体系。开展长短学时培训活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积极发挥科学骨干教师辐射带头作用。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学科学教师933位,其中省特级教师4名、运河特级教师4名、运河名师29名、运河学科带头人79名、运河教学能手86名,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学教师队伍。
三是全面检视,组建科学教育教学督导体系。成立由区中小学科学教研员、STEM教育研究员组成的科技教育研究小组,组建由区学科教研员领衔、骨干教师参与的合作团队,研制含78个小学、33个中学必做的探究实验目录,多项科学类课题在省、市教育规划课题立项,不断加强区域贯通的实验体系化指导。以实验教学为载体,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科学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实现100%全覆盖。
聚焦“活动+社团”,提升科学教育实践高度
一是竞赛活动系统开展。全区范围整合各类中小学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规范管理赛事活动的申报、评审与组织。组织区校两级科技节活动,开展车辆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创客、机器人、编程、信息等多个比赛项目,持续推动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实践深入开展。2023年4月至10月,召开“运河明珠”中小学生科技节,举办专项比赛15个大项、26个小项,共42所中学、57所小学参与比赛,专项竞赛参与人数近3500人。同年3月召开区幼儿科技节,共72所幼儿园、1211名幼儿选手参与,扎实提升区内学子科技竞赛水平。
二是特色活动科创融合。2021年,在拱墅区人民政府支持下,拱墅区教育局与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联合主办“太空探索”夏令营,开启航天特色科普教育之旅。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3所学校、55名教师、356名学生分赴北京航天城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等地参与活动。2022年,拱墅区落地首个“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基地”,先后培育了1所全国校园航空航天特色学校,3所浙江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三是社团活动资源融通。不断加强校内社团和课后服务X课程双轨建设,目前全区中小学有创新类社团(如科技、创客、机器人等)100余个。2023年课后服务X课程中,校内外优质教师共开设人工智能类选修课763门,有力促进了校内外优质科技资源融通。同时,大力推进家校联动机制,利用暑假、秋假等时间,对校内科学教育活动进行有益补充、加强,进一步拓展学生科学教育成长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