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扎实推进“馆校合作日照市科学教育基地”试点工作,创新实施“科普进校园1+10+X”工程,将培育科学精神与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到“双减”和课后服务工作全过程,不断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和全面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高位推进,部门联动,教科融合驶入“快车道”。一是积极对接,承担全国试点。日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2021年与中国科技馆签订合作协议,承接“馆校合作日照科学教育基地”试点城市工作。市科技馆积极发挥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效能,与中小学校共建“馆校合作基地校”21处,引领带动科普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二是部门联动,强化协同推进。市教育局与市科协、科技馆建立工作专班,加强日常工作沟通,定期对接双方需求,形成协同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工作专班定期走进学校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对学校绩效考核和“双减”工作督导检查,确保工作扎实推进。三是细化措施,加强工作保障。制定《日照市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九条举措》,实施“科普进校园1+10+X”工程,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工作落实。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校外科技辅导员,按照每课时50元补助标准纳入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每年表扬一批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定期评选并推介科普类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和精品科普课程资源。
拓展资源,突出特色,助力“双减”实现新提升。一是抓实学校教育,提高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开齐开足科学课程,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衔接性,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地方课程建设,拓展学生学习领域。投资6000余万元在全市中小学校建设94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利用日照市海洋文化特质,组织编写海洋科普教育读本《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在3-8年级开设海洋教育课程。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科学课教研活动,跨越围墙、跨校联合、中小学协同研究,有效提升科学课课堂教学水平。二是深挖校外资源,创设学习实践教育场景。鼓励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海洋馆等增加中小学校外科普工作内容,定期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新命名中小学生校外科普教育基地30个,组织学生“走出去”,就近分期分批到校外科普基地,开展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日照市科技馆作为国内唯一收藏展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祖籍山东日照的丁肇中教授相关珍贵文献的展馆,暑期开发的《叮当小课堂》研学手册,将馆内资源与科学知识有效融合衔接,全面诠释了丁肇中教授实验内容,暑假期间接待40余个学校团体、5000余名中小学生研学打卡。三是整合优质资源,推动科普教育进校园。争取中国科技馆、省科技馆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支持,争引“科技馆里的科学课”教育资源包1800余套;推进山东省科普教育330工程项目,举办线上报告会26场次,组织174所学校在线申报云课堂,先后有科学探索实验、无人机基础等5万余节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共有12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课程。加强与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对接,设计课后服务科普活动近100项,遴选8家科普机构36名优秀科普人才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全市共有195所学校的17.7余万名中小学生参与。
精心培育,强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新优化。一是培养优秀科学教师。配好配齐科学课教师,为开齐开足科学课奠定基础。统筹制订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计划。提高中小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课题研究和科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不断提高科学课教师素质和能力。二是聘请辅助科技辅导员。积极吸引在职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担任学校科技辅导员,努力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辅导员队伍。近年来,先后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培训,共培训科学类教师、科技辅导员1400余人次。三是遴选科普教育专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和市级学会、高校科协等专家资源,遴选100名专家人才纳入日照市科普专家资源库,为全市科技教师、校外科技辅导员培训提供专家支持。坚持自主发掘与引进使用结合,持续开展“科普报告百校行 希望行”科普专家进校园活动,以点带面,扩大科普知识进校园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