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宁波市首届高校服务产业发展大会暨科技成果发布会举行。
本次大会的举办,是宁波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和重要载体。大会由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大学主办,在甬高校协办,旨在整合高校人才和科技资源,发挥本土优势,支撑产业创新,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之路。
大会成果
会上,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分别与宁波院士中心东钱湖研究院、博洋家纺、航澄智能科技、浙江十沣科技、宁波鲍斯产业链签订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协议;宁波大学分别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宁波轨道交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会上还发布了《宁波市高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宣言》。
高校研发投入超13亿,校企科技合作6000余项
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姚菊明介绍了学校在科技助力国家和地方发展方面的情况。
一直以来,宁波大学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一方面参与中国空间站太空实验、港珠澳大桥防撞技术等“国之大器”工程,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地方产业,开展企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形成有效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
宁波大学与雅戈尔、公牛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20余家,与方太、乐歌等单项冠军企业合作实施技术攻关1000余项。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专利公开许可、激活“沉睡专利”等专项行动,赋能我市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小巨人企业100余家,协助永新光学、宁水集团成功上市,实现千万级科技成果转让和作价投资4项。前不久,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宁波大学杜时贵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宁波市高校自主培养院士零的突破。
宁波大学是在甬高校加速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缩影。此外,宁波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宁大科院与慈溪校地合作“产学研”等,在甬高校从学校特点和实际出发,走出各具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道路。
宁波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金辉。
目前,全市高校在职院士总数达29人,国家级人才总量达248人,省级人才达441人。近三年,全市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共687项,发明专利2307项;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项目达6000余项,高校研发投入逾13亿元,10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于宁波智能制造产业,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宁波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金辉,希望通过本次大会激发高校人才的创新活力,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赋能、共同成就;让高校科研成果更多地转移转化,全力支持企业的转型发展和科技创新,积极助力我市打造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创新策源地、产业集聚地,为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宁波市高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宣言》发布
会上有一批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宁波大学与宁波院士中心东钱湖研究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钱湖论坛”品牌项目,提升院士中心合作能级;宁大与博洋家纺围绕纤维材料研发与应用,增强技术储备。
签约仪式。
宁波工程学院与航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激光3D打印金属复材构件工艺及性能调控方面开展研究合作。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鲍斯产业链合作开发水性环氧底漆、水性聚氨酯面漆的生产配方、工艺参数、生产设备等,实现能源装备用水性涂装材料及涂层体系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浙江十沣科技基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流动建模与快速仿真软件平台开展研发合作。
签约仪式。
此外,宁波大学还分别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宁波轨道交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共同发布《宁波市高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宣言》倡议在甬高校与政府、企业建立常态机制,聚焦宁波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每年举办宁波市高校人才进企业系列活动和高校服务产业发展大会暨科技成果发布会,共引共育高端人才、共建产业学院、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激活“沉睡专利”等,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实现高校与产业双向奔赴,为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之后的科技成果发布会上,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等相关负责人解读政策,宁大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特聘院长阮殿波作主题报告。华仪宁创、天工机械等企业负责人发布技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