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有解思维,大力实施“大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了“三体1+N”学校体育育人体系,在赋能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了夏津方案。
聚焦个体项目育人,实施“1(武术)+N(自选类项目)”学生强体工程。
大力弘扬夏津“习武尚德”优秀传统,把优秀武术文化列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基础课程、特色课程。2022年,发挥夏津优秀武术人才优势,根据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成长需要,融入现代音乐、说唱元素,专门创编了适宜中小学生操练的“武韵新风”武术操和“鄃体拳”,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必修必学课程。“一操一拳”一经推广获得师生、家长及群众的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当前,全县中小学首届武术操比擂展演正在积极筹备中。
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用好盘活课后延时服务,多措并举满足学生个性化体育技能训练要求。把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作为学生学习自选体育项目的第二课堂,采取“本校教师专业特色课堂+第三方专训课堂+课后体育业余社团”方式,结合学生意愿,开设了射箭、围棋、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自选课程。在服务保障上采取“学年初集中选课,一学年做一调整”的选课方式,既保证学生在一年内掌握基本体育项目技能,又能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多种体育运动项目。
聚焦体教融合育人,实施“1(体育)+N(融合思政课)”德体共育工程。
立足德赛共建,全力做好县乡校三级学生竞技体育。注重发扬体育运动、竞技体育在锻炼顽强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团结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育人作用。校级层面,每年举办至少一次校园特色传统体育节、校园综合性运动会、全员性体育成果展演等群体性体育活动;乡镇层面,每年组织开展学区师生运动会、跨学区联合运动会、多学区体育专项联赛;县级层面,每年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全县中小学生体育专项联赛、全县中小学体育技能大比武等赛事活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赛中砺品、竞中塑行。眼下,6个学区的乡村校园青少年足球联赛正在进行中。
立足全环境立德树人,把体育精神融入到全学科教学。坚持“健康第一、体育优先”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原则。一方面,在落实好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基础上,全面推进实施学校全员参与30分钟阳光大课间活动,最大程度释放校内一小时课外活动质效。另一方面,把体育教育列入学校大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发挥体育在转化学生、激发学生、塑造学生中的积极效应,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语文课、美术课等其他学科深度结合,实施“体育+学科”教学共研机制,通过不同学科视角挖掘体育精神,激活体育德育密码。
聚焦团体发展育人,实施“1(体校)+N(专项基地校)”精准育材工程。
创新思路,抓好少儿竞技体校改革。以夏津体校为主体,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载体,组建夏津县少儿竞技体校,打通“专业体育与文化教育”两个轨道,实现“合轨并行、学训并重”。在体校管办上,采取“体教融合”办学模式,实施“小学阶段培基育苗、初中阶段培养选拔、高中阶段人才输送”一贯制培养,其中,县体校负责运动员选拔训练,学校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管理。在育人模式上,做到“三模结合”,即采取“业余+专项”培养模式、“文化课学习+体育技能训练”学训模式、“专业训练+赛事竞技”训赛模式,确保体育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学生素质开发更加全面。
整合资源,抓好体育传统特色基地校建设。发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在传统优势项目、人才师资、场地设施、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校挂牌设立体育专项培训基地,采取“县体育发展服务中心+县少儿竞技体校+学校”共建模式,一体推进专项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体育传特校“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目前,已有23所学校分别被认定为成为青少年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训练基地,1个乡镇学区还被列入姚基金社区青少年篮球服务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