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育人理念,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聚焦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改革,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着力培养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暨新时代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发展研讨会上,济宁市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该市成功获批国家体育课程一体化试点区。
聚焦“一个目标”,明确评价改革方向
一是压实三级责任。制定《济宁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方案》,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列入重点工作和长期目标,明确16条硬核措施,进一步压实市、县、校三级责任,列入市对县政府履职评价内容。
二是广泛开展调研。今年以来,连续召开3次座谈会,邀请县级教育部门、学校、专家、体育教研员围绕体育课开设情况和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进行交流,同步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当前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短板,明确了数字化赋能捆绑式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
三是建设智慧平台。打造济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准确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和有效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突出“两条主线”,营造健康教育氛围
一是实施“活力少年·运育未来”体质健康提升行动。打造“运动四季”品牌,先后开展了济宁市阳光体育大课间展评、“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等系列赛事,构建起了市、县、校三级体育竞赛制度。推动“强师赋能”工程,成功举办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整合区域体育教学优秀成果,结合体育家庭作业、智慧体育教学开展优质课例评选。实施“典型引路”计划,在8个县市区内试点开展智慧体育项目,布局200所学校试行智能体育备授课系统,辅助体育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体质健康监测,增强备课的便捷性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促进数字智慧化赋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实施“美丽视界·光明未来”近视防控行动。作为全国首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验区,创新“5C”工作模式,坚持“控防优先、宣教引领、专业矫正、合作共治、中医特色”,全市学生近视率连续2年正向排名全省第一,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济宁近视防控工作经验予以报道。高标准建设的济宁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被省厅设立为“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中心”。
创新“三+模式”,深化智慧体育实践
一是课堂+课间。开发了济宁市中小学课程管理系统,对社会公布全市学校课程表,自觉接受社会和家长监督。部分学校设立了“菜单式”体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联合中国联通开展智慧体育设备应用工作,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增加新型智教设备、线上教学资源、教学数据存储等功能,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选择。体育教师可通过使用智教设备中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课堂表现数据等,形成学生画像,开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二是线上+线下。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联合济宁学院利用智慧体育设备开展市级体质健康测试,实现数据即时储存、即时调取,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教师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任务。落实体育家庭作业制度,设计了无接触眼保健操、花样跳绳、趣味健美操、虚拟投篮等多种适合家庭锻炼的线上课程,适时开展运动达人、家务劳动、线上比拼等各类竞赛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锻炼各1小时。
三是体育+美育。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各类展演、竞赛中,将体育教育、体育美育与艺术审美有机融合,积极打造特色体育项目线上资源库,探索出“健”与“美”融合发展的体育美育之路。济宁一中编排的《本草纲目》、曲阜市奎文学校编排的《祖国的花朵》等体育舞蹈,点击量超过3万余次。
抓好“四个结合”,拓展数据运用场景
一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完善体育中考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将中考过程性评价中的体质健康监测分值由15分提高至20分,依托智慧体育监测数据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全面评价。
二是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班级体育工作评比制度,每学年通过数据分析班级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学生体质健康及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对各班进行排名,排名结果作为体育教师评先树优、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鼓励设立“重视体育工作班主任奖”,表彰奖励积极推动学生体育运动的班主任。
三是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两年下降的学校、班级,学校负责人、班主任、体育教师个人的评先树优将予以捆绑评价。
四是教学评价和督导评价相结合。定期组织优课、基本功、教学能手比赛评选,发挥优秀体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持续下降的县市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法依规予以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