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点,建设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现代产业学院,与地方企业推进融合育人共同体,在组织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水平的能级提升。
管理模式结构新。制定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机制和办法,实行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多方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制定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确定领导班子、发展定位、学科方向、专业设置、资金保障等重大事项。学术委员会负责现代产业学院学科方向设置、科研项目和团队组建论证等学术事务工作,由现代产业学院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
科技研发路径新。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人才、科技资源优势,破解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突破传统纵横向科研项目研究框架,创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科技研发新路径,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面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科技研发。
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形成了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3+1+N”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年产教融合工程教育+1年企业深度学习+N次递进式项目研习”的形式实施推进,形成了企业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闭环通道,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通过“工程化”教学项目的实施,强化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通过专场招聘会和宣讲会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合作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师资队伍建设新。通过校企人力资源共享运行管理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任教师精技术、企业教师懂教育”的高素质产教兼备的教师队伍。实施“校代表+企航师”工程教学模式,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现代产业学院“企航师”,担任教学和部分实践管理工作;落实“双师双能型”工程,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和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共享、共担、共谋,形成整体师资“合力”;加大产业教授引聘力度,引导产业教授将企业的前沿课题与项目引入校园,培养企业未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中坚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