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校体购1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丨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3-08-26 09:44 围观3396次

  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在东莞华为三丫坡园区成功举办。现场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企业等400多位嘉宾共聚,共同探讨产教科融合深化新模式、数智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旨在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智慧力量。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丨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拥抱算力经济,解读职教政策

合力共育数智人才

  随着“工业4.0”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数字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带动算力爆炸式增长,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题为《拥抱算力经济: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新高度》的主旨报告,从教育强国重点战略、智能计算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数字专业三个方面深入阐述。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丨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

  报告提出,算力经济已经成为数字经济重要增长点,职业教育要在算力这一核心生产力建设上成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职业教育新版专业与智能计算相关的数字专业占比总体超过50%,高度适配智能计算底层技术和垂直行业应用人才需求,为服务智能计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专业基础。面对智能计算巨大人才缺口,职业院校要以新版专业为载体,重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大力培养算力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解决算力卡脖子问题,服务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度。

数字经济时代,聚焦根部技术

奠基人才培养方向

  技术的每一次蝶变,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筑造了坚实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创新的每一次探索,跨越边界、打破束缚,勾勒出生动的数字化蓝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黄维带来了题为《厚植关键根部技术,打造柔性电子强国》的主旨报告,他指出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衍生出数字经济与农耕时代的农业经济以及工业时代的工业经济大有不同,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全新的动能、全新的业态,在其基础上引发了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性深刻变革,进而全面进入智能时代。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丨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黄维

  数字经济需要智能制造,柔性电子是根部技术,发展以柔性电子为代表的具有超高产业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是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和根本保障。

  根技术是基础性的、关键性的核心技术,更是颠覆性、变革性、导向性、引领性的技术。未来的人才,更应关注以根技术发展方向,夯实相关学科基础,努力在技术创新领域、研发领域大有作为。

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家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科技自立自强被国家高度重视,与会专家共识科技创新强调本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大欣在致辞中分享了广东省的实践,广东省通过探索培养“现场工程师”专项计划、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破关键性共性技术、建设高校实验室等举措,持续推动产教科融合。作为全国教育的缩影,广东将和教育界同仁一起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为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提供有力支撑。

扎根创新技术,深化产教科融合

共促数智人才生态繁荣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长期坚持对根技术的战略投入,同时也致力于推动产教科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根技术人才。

  华为培训与认证业务部总裁刘检生在致辞中提到:产教科融合是个长期的过程,华为将与全国院校共同努力,加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创新谋未来,服务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我国数字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总裁卢永平、华为计算产品线高校与科研人才发展部部长曹新方先后发表演讲,他们基于根技术体系,从标准引领、战略合作、产业格局、生态协同等方面,分享了华为为支撑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和供给做出的实践及努力。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丨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丨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丨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基于自身实践,分享育人经验

共谱产教科融合新篇章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科技、人才、创新系于教育。学校作为前沿阵地,不仅承担了数字化转型的重任,也肩负提高自主培养质量的使命。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宋敏教授,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丹中,分别从学校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出发,分享了各自数智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的新需求、新思考、新实践。

  同时,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彦,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松华,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邵全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傅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所长张晨,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部认证与人才发展业务总经理史锐等以圆桌的方式,探讨了产教科融合的最佳实践路径。

  会上,华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10家院校举行了5G+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授牌仪式。鲁昕会长和黄维院士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工程技术学院、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授牌。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丨智涌钱潮2023产教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论坛成功举办

  根深叶茂,共谱华章。让数字人才供给源源不断,华为一直努力打造领先的ICT人才培养体系及认证标准。未来,华为将围绕数字领域的前沿技术,继续携手主管部门、高校、合作伙伴等各方角色,深化产教科融合,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来源:搜狐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热烈欢迎全国数字演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领导、专家、老师莅临itc保伦股份考察交流
    教育装备采购网07-15
    6月29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音响专业委员会主任、一级舞美设计师韩宏志,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一级舞美音响设计师王继臣,北京人艺舞美处处长、北京舞美学会会长郭斌,著名舞台美术家苗培如,...
  • 中原科技学院:“校企联手”赋能产教融合迈向新高度
    河南省教育厅06-26
    中原科技学院通过打造特色学科、汇聚优质企业资源校企联动共育英才和推动现代学徒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校企联手赋能产教融合不断迈向新高度。打造特色学科内涵发展铸就品牌近年来,中原科技...
  •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三个+”工程 跑出产教融合加速度
    山东省教育厅06-24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扎根聊城、服务聊城,围绕提高新时代职业教育供给质量,精准做“加法”,实施“集团+”“专业+”“技术+”的“三个+”工程,打造赋能产业的人才链、专业链和服务链,探索出...
  • 江苏无锡市新吴区:共建生命科技研学基地 打造教育新模式
    江苏省教育厅06-24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举办生命科技研学基地揭牌仪式,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生命科技研学基地旨在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
  • 无锡市新吴区:共建生命科技研学基地 打造教育新模式
    江苏省教育厅06-18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举办生命科技研学基地揭牌仪式,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生命科技研学基地旨在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
  • 西华大学“三个强化”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四川省教育厅06-13
    强化科技保障。依托光核反应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共建“小分子手性化学药物研究宜宾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并开展...
  • 四川眉山市抓好校地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
    四川省教育厅06-13
    打造实训基地。出台针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的支持政策,深化校企衔接,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组织毕业生分批参与生产实践和技能培训。目前,20余个实训基地完...
  • 宿迁学院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提升协同育人质量
    江苏省教育厅05-13
    近年来,宿迁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范式,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贡献宿院力量。产教共育,师资共融。邀请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学骨干...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