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多方合力,研学资源“体系化”。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3次全省研学旅行大会,推动研学实践高质量发展。创建国家级研学基(营地)地26个,省级研学基地(营地)281个,各地建设一批市级研学基地(营地),推出系列精品线路,形成以基地为站点、营地为枢纽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
突出整体规划,课程质量“精品化”。编制地方课程教材《可爱的四川》,以四川“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红色之美、发展之美”为主线,将研学基地线路和教材内容融合,将校内课程与校外研学实践结合,发挥育人实效。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开发研学课程资源。开展川渝研学精品线路遴选,整合优质资源,推动川渝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
培训广泛覆盖,师资队伍“专业化”。推行“双师制”模式,鼓励语文、地理、历史、劳动等学科教师及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兼任研学导师。将研学旅行实践纳入“国培”“省培”项目,多家高校增设研学旅行方向专业,推动师资队伍培养储备。组织开展研学实践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举办研学实践指导教师风采大赛和研学案例征集展评等活动,搭建展示平台。探索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为从业人员提供认证服务。
研制系列标准,市场参与“规范化”。成立省教育学会研学实践专业委员会,研制《研学实践课程标准》《研学实践指导教师执业标准》《研学实践承办机构服务标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与服务标准》,规范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承办机构运营及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建设和服务。出台《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设计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化、标准化推进研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