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是重要民生工程。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对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济南市市中区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推动、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全域布局幼小衔接推进体系,走出了一条平稳顺利的幼小衔接市中路径。
系统谋划、以点带面,变“简单衔接”为“科学衔接”
一是强化机制保障。成立省级幼小衔接实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步组建由教研人员、骨干校(园)长、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形成行政推动、业务带动、教研拉动、协同联动的推进格局,将幼小衔接成效纳入结对园校年终考核,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二是推动试点先行。遴选济南市经五路幼儿园(经五路小学)、山东省委机关幼儿园(胜利大街小学)等组成11对园校共同体,开展先期试点,总结经验、探索路径、稳步推进。三是加强辐射带动。统筹考虑地理位置、招生划片、园校实力等因素,将全区幼儿园和小学划分为N个幼小衔接片区,11对园校共同体以点带面,将先行先试经验逐步推广至各片区,实现全区幼儿园、小学全覆盖。
园校协同、全链融通,变“单向衔接”为“双向衔接”
一是开展联合教研。建立园校共同体校(园)长、级部主任、班主任三级推动机制,加强园校在课程、教学、管理和教研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开展零起点教学研讨30余场次。共同研究制定“桥梁课程”,即幼儿园课程向上延伸,小学课程向下延伸,形成过渡“桥梁”,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通过“桥梁课程”彼此认同、彼此协同,解决园校之间各自为战的弊端,实现幼小“无感”衔接。二是注重课程渗透。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适应教育,在幼儿园、小学分别设置一学年入学准备期和一学期入学适应期。入学准备期间,打破以往开展单一活动的模式,围绕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以主题为核心,将幼升小亟需适应的内容梳理为渗透课程,利用一学期时间,引领和助推幼儿全方位做好入学准备。三是加强实地交流。建立园校共同体“园校牵手,班班对接”互访机制,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之间深度融合,定期交流互访。依托互访机制,开展“探秘小学”“幼小辩论会”等交流活动,消除小学“神秘感”,促进幼儿从孩子到学生的身份转变和基于游戏到基于学科的学习方式转变。
家园共育、协同联动,变“被动衔接”为“主动衔接”
一是建立“家园共育圈”。围绕幼小衔接中幼儿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准备”,研究制定家园共育课程,打造由基础课程、专题课程、实践课程三部分构成的家园共育课程体系,出版《幼小衔接70问》《零起点入学指导手册(家长篇)》等家园共育系列指导手册,引导家长转变角色观念,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推动形成“家园共育圈”。二是开展“同上一堂课”。依托园校共同体,组织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走进幼儿园,给家长和孩子上一堂生动有趣的小学课程,打消家长疑虑,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衔接理念,激发孩子对小学课堂的向往。三是搭建“家园沟通桥”。坚持“全面全程、重点突破”的原则,采取新生家长会、学期家长会、专题家长会、家长访谈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保持常态化沟通,发挥家长主观能动性,参与园所管理、课程建设,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让家长成为幼小衔接的认同者、支持者、参与者。
典型引领、因地制宜,变“单一衔接”为“多样衔接”
一是“同一校园”模式。纬二路幼儿园和纬二路小学同处一个校园,园校一体的设计理念,全面消除了空间壁垒,幼儿常年浸润在小学校园内,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对小学生活降低了陌生感、增加了熟识度、延长了准备期,“四个准备”更加无缝无感、水到渠成。二是“一墙之隔”模式。山东省第二实验幼儿园和育秀小学仅有一墙之隔,使彼此成为孤立的一方,缺少互动。园校共同体建立后,打通院墙,开辟“时光之门”,建立“联学机制”,常态化开展“隔壁院子”主题系列活动,实现园校紧密链接、学生亲密互动,使幼小衔接路径更加畅通。三是“片区就近”模式。经五路幼儿园和经五路小学既非同一校园,又非一墙之隔,但同属一个招生片区。为破解主题活动随意、活动课程无序、幼小坡度过陡等衔接堵点,园校共同体通过联合教研、联合授课等方式,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观察识别儿童发展潜力的能力,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和小学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使“四个准备”更加充分,适应能力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