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以品牌赋能高质量育人为抓手,围绕“培根”“育苗”“绽花”“结果”四个维度,全环节创建“品味岐黄”“岐黄薪火传”“红旅活动”“融合发展”系列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打造“中医药+”实践育人品牌,为研究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激发创新潜能、转化科研成果搭建平台,全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的中医药创新型拔尖人才。
“品味岐黄”深入基层,筑中医药传承之根
一是深入基层,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针对“十四五”前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仅达20.96%的情况,成立“中医药+”专家博士团和研究生宣讲义诊团,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开展调研、义诊、科普和技术帮扶等服务,深入乡村、社区、中小学、企业等基层一线,服务足迹遍布全国,远至重庆、贵州、西藏等偏远地区,提高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普及率,服务健康中国,惠及万千百姓。二是建全机制、深化实践育人成效。学校与济南市全民学习中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40余个社区设立研究生“中医药传统文化服务基地”和“中医药科普宣教基地”,定期举办“品味岐黄 服务大众”等中医药传统文化进社区品牌实践活动,促进居民健康理念从“治病”向“防病”转变,学会中医药保健常识;通过长期稳定的“中医药+”社区品牌服务,深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发挥研究生专业特长,学思践悟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岐黄薪火传”播种中小学,育中医药传承之苗
开展、推广中医药文化进学校活动,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创新探索中医药人才大中小一体化培养模式。学校与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合作实施“扁鹊少年班”中医药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校地融合推进中医药人才大中小一体化培养模式;二是搭建覆盖全年龄段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一线主阵地。创办“飘飘红领巾 岐黄薪火传”研究生中医药文化科普进校园品牌活动,于十几所中小学校开展科普宣教,开展“中医药小课堂”社团课,设计校园“百草园”,带领中小学生研学,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示范中药种植和炮制、教授艾条制作和古籍修复等实践体验中,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种子播撒在中小学生的心中。品牌活动中,研究生将“第一课堂”中所学的中医药知识,转化为“第二课堂”中的课程教学和技能,实现了“大手拉小手”的“学教用”转化,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了“中医药+”以文化人的多赢局面。
“红旅活动”勇担创新使命,绽中医药青春之花
一是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学校以科技创新解决基层、乡村社会问题为导向,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护等国家发展需求对接,坚持面向实践应用开展聚焦中医药核心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教学创新,强化研究生发挥中医药特色,培养适应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需要的坚守中医原创思维,具有高尚医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二是以双创“活水”为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学校在研究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和培训营等多种形式提升研究生双创能力,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红旅活动为依托,推进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三融”,培养了一批敢闯会创、反哺社会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王玲娜博士团队选育并推广金银花新品种300多万亩,带动12万农户增收致富;王勇博士将价值千万的“博览医书”项目无偿捐献给国家;孙伟博士团队坚守青少年近视防控公益服务十余年,服务3000多万人次,推动山东省和国家综合防控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案出台;史素娟硕士团队首提标准化困境儿童关爱中国方案,从山东推广到新疆、青海、西藏等110多个区县。让新时代中医药人的青春之花在祖国大地上灿烂绽放。
“融合发展”护佑人民健康,结中医药科研硕果
一是推进实践育人品牌活动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中医药+”双创实践平台,以强化实践、落地转化为导向重点开展5类社会服务活动和产业对接计划,推动成熟项目融入产业,培养了大批具备中医药思维能力、临床和科学研究与应用能力、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并获得一系列省级和国家级科研成果,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二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服务人民健康深度融合。学校建立以中医药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科研创新团队为项目导师,以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优秀校友为创业导师,构建师生团队,研发中医药产品300余种,以“肺维康”和“养神定志颗粒”为代表的中成药制剂在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并投入市场使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学校还探索传统与现代医学、中医药与西医药、医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等人才培养模式,将智能医学、再生医学等前沿成果融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创新潜质,涌现出如“草芝源”“荒野药生”“孺子艾”等聚焦中药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与种植相关项目,在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树立起中医药服务社会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