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实施后,每个学校都会面对的问题,我们通过多年的服务实践经验总结,分享给在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学校教务人员,希望在这里能得到一些启发!
一、新高考后的关于选科的做法
(1)规避走班,少组合,定班模式
在新高考后,绝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3+1+2模式,所形成的12种三科组合,学校会根据自身的规模、多次的学生意向调查,锁定几种组合供学生选择,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每一种组合都能独立开班,有的组合可能能开多个班,比如传统的“政史地”“物化生”这样的组成,基本上应占了学校选科的大部分,而另外的则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逐步收缩的方式实现组合成班。
(2)局部走班,少走班,满足组合
局部走班这样的一种模式相对用得较多,比如“物化生”选了24人,“物化地”选了20人,那么这44个学生的共同是“物化”,"生物"的学生走出去,"地理"其他班的走进来,这样在原有行政班模式排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两个或多个班同时上课的形式来满足走班的需求。
(3)自由选择,因选排班,尽量少走
这种方式学校基本上都是在完全尊重学生选课意愿的情况下,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组合,这种选择后的结果多数会各种组合都有,组合人数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对于走班安排的要求较高,需要具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才能得到妥善的安排,这里面考虑的因素包括排课过程中的课时,学生组班的原则,任课老师的冲突等等,基于大范围的走班,我们总结有一套支撑学校走班的方法和工具。
(4)原行政班不变,据选科安排走班
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学校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我们常遇到的一般在10个班以内会采用此种方式,当然也有一些其它原因会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学校在高一进校时给家长承诺不重新分班等,这种模式在走班方面安排的难度较第三种会更大,但好在一般规模较小,一般单学科的教学班数也较少,教师资源相对较为充足。
二、针对上面在选课过程安排时所考虑的问题,学校会遇到后续的一些问题
(1)定班模式,也称套餐制,这种方式在后续排课的过程中,基本与传统的大文大理模式没有区别,学校也无需考虑走班,所有的安排延续之前的做法。
(2)小走班的模式(这种小走班并非定二走一,也可以说是个别化的定二走一),在排课过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是班级(学科班级)绑定关系,这种绑定关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选考走动的绑定关系,另则会遇到学考层面的绑定关系,只要这两块做好了就问题不大,过程中会遇到课时不一致而导致的部分学生自习情况,比如3班化学与5班政治绑定上课,当化学3课时,政治4课时时,这时有一次政治就找不到绑定对象,就会出现一部分人自习。
(3)大走班模式,不管理固定行政还还是重分行政班,大致会遇到这些问题,1>分班布局会影响老师安排,比如化学两个班安排在同一时间上课,而化学只有一个老师,这就矛盾了,2>自习安排,因为学科课时不一致而导致的有的学生空出来,而有的学生在上课,这就需要实时的检测出来某些时候有多少人空,分别是哪些班的,3>教学班与行政班的融合共生,在排课时走班与不走班的我们都把每个班定义为教学班,而这些教学班的人员组成存在差异,在调课表时就会遇到麻烦。
综上所述,我们在实施新高考时都需要全盘考虑,不要只考虑选课不考虑分班、排课,不要只考虑高二不考虑高三,每个环节,每个时间节点都有相应的安排变化,而这些安排变化中学校都有可能遇到棘手的问题,也就是因为这些棘手的问题,才使得很多学校怕走班,不走班。
结合我们将近8年的新高考落地实践经验,综合考虑各学校的校情,充分考虑学校各方面因素,最终问题都得到了顺利的解决,学校不再怕走班,而更多的是考虑如何通过优化组班来提升教学,从最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为学生匹配好资源,做好服务。
走班课与行政班课的深度融合
各种统计数据
如果我们有专业的工具,在处理上述的一些问题上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也不用再费脑去思考这个走班的问题,服务的价值在于经验的输出与订制化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更多学校所希望寻求的结果一起分析,共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