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在系统组织谋划、科技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动高校科研组织模式改革,集聚力量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有组织科研系统谋划。围绕实施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等,加强系统设计,高点定位抓谋划,出台支持有组织科研相关政策。印发《关于科教融合协同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作计划》《关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围绕国家及省域发展重大需求,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不断推动重大原创突破。印发《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人才分类评价、科研人员绩效激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等举措,赋予科研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不断为科研人员松绑赋权。丰富科研组织形式,探索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团队积极性,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深入推进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动态监测系统,引导高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优化重大科技平台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广东省“双区”建设、高层次人才高地建设等,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及省教育厅实验室等组成的多层级实验室体系。围绕重点关键领域,依托高校一流学科,着力推进“天琴计划”、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海洋生物资源库等科技设施建设。围绕综合性科学问题,引导鼓励高校推动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研究,推动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高校牵头建设省重点实验室20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4个,分别占建设总数的71%和70%。
突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校优势资源和队伍建设,推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等,推动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围绕前沿科学领域,支持高校集中力量发展信息、材料、资源环境、海洋、工程、生命健康、数理与交叉前沿等领域,着力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建立“大任务牵引大平台建设”组织模式,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建设计划,着力打造10个左右汇聚大团队、承接大任务、产出大成果的高校基础研究中心,为解决重大科技难题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全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75项。近三年来,高校牵头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逐年增长,以第一单位获1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89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获省科学技术奖数量占全省奖励总数的50%。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高校积极探索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体制,实施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参与实施省“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广东强芯工程”“璀璨工程”等重大专项。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设立重点领域研究专项,实施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等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校企”协同攻关计划,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对接,全面梳理产业链“卡点”和“卡脖子”技术问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2021年以来,高校在相关产业领域实施重大攻关项目150余项,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应用开发上取得积极成效。
注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广泛开展“靶向引才”“以才引才”,加快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进一步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支持高校不断扩大“人才蓄水池”和博士后队伍规模,先后实施青年科研人才境外培养、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等,加快培育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充分利用省人才工程和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海内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立健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互聘人才,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共享,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