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嵊州市聚焦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堵点难点,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下称“教共体”)建设新模式,多措并举均衡城乡办学条件、补齐教育短板,进一步打响“嵊有优学”教育品牌。目前,该市已建成教共体71个,覆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
打通城乡学校“围墙”,实现资源互补共建
该市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解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难题,打破城乡管理多重界限,推动城区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乡村。
一是做好统筹“一本帐”。围绕“合作共赢、共创未来”目标,成立嵊州市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综合比对所有学校的地域特征、办学模式、教学需求等,实施“优质校+薄弱校”“城区校+农村校”结对工程,组建71个教共体。针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校舍环境和附属设施,加大教育惠民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实现城乡教育共同体100%全覆盖,累计改建、扩建和新建学校103所。
二是建好机制“牛鼻子”。根据不同的教共体模式,建立教学管理、教师流动、教师研修、学生交流、资源共享、文化建设等6项机制,通过专家引领、新老结对、学科组研讨等方式,实现各学校师资、校资、课程设置、教研成果集中管理、统一供给。
三是用好考评“指挥棒”。压实龙头学校主体责任,将“教共体”实施情况列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涵盖教学管理、办学质量、安全工作、设施建设等考核内容,充分调动总校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配置上向各分校倾斜的主动性。近年来,该市义务教育省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97%。
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实现师资双向奔赴
该市自2017年成为“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级试点示范区后,已完成两轮“县管校聘”工作,实现跨校竞聘203人次、骨干教师城乡交流385人次。
一是加强县级统筹管理。树立中小学师资“全市一盘棋”理念,调研摸排全市教师履历档案,结合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多方评价结果,建立以职称、职务等核心指标为基础的选人用人标准,其中71个“教共体”中市级名师比例均保持在15%以上,乡镇学校名师比例从6%提升至10%。编委办、人社、教体等部门共同做好编制岗位核定、分配动态调整等管理工作。
二是规范校级聘任流程。组建校级竞聘工作领导小组,围绕“补紧缺、调结构、促均衡”目标,分类采取直接聘用、校内竞聘、跨校竞聘和组织调剂等综合聘任模式。对于教师人数较少村校开展“分区连片+组团评聘”,并采用全程录像、专设仲裁组等督导方式,实现流程可追溯、过程全透明。
三是扩宽专业晋升渠道。创新“分层分类宝塔型渐进式”师资培养模式,实施新入职教师基地培养、全员教师专业发展、骨干名师(名校长)重点培养三大工程,五年来新增特级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教坛新秀5名。建立“教共体”内部教师流动机制,实行名师骨干跨校流动、名优校长3年轮岗管理等举措,打通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用人通道。截至目前,已完成948名名师、1385名骨干教师交流任职。
数字赋能“嵊有优学”,推进教学质效双增
该市依托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教育理念,汇聚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远程教学、教研与管理,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是建设“数字校园”。立足教学根本需求,迭代升级“招生安”“校食安3.0”大数据平台,有效应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和浙里课后服务,共享课堂教学、师生问答等综合数据,实现信息技术从“简单应用”走向“深度融合”,打造联动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的新型数字化校园平台软件系统。目前,该市各级各类学校宽带接入率达100%,多媒体教室与中小学CIO培训实现全方位覆盖,数字校园达标校建设完成率达100%。
二是开设“云上课堂”。依托“互联网+义务教育”,拓展全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时空维度,围绕课题探索、课堂设计、学生示范公开课等形式,增进师生互动。目前已共享优秀课件、课题创新成果等各类教学资源5000余条,同时积极构建以录播教室为基础的视频采集、制作、应用体系,通过各类比赛评选优课、微课,大力推进本地生成性资源建设,每学年可生成各类教学资源1500余项,开展共同体内网络调研活动680余次。
三是打造“智慧教研”。启动“1316嵊有优师”培育计划,贯通教、学、管、评、研等学校核心业务,融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点播课堂、双师课堂和同步教研等方式,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与偏远地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服务教共体改革发展。2022年以来,该市同步课堂实现城乡全覆盖,先后开设“同步课堂+网络研修”680余次,点播量达6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