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全省率先推动校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调整转化为校园公共卫生领导小组、率先启动学生食育工程、率先制定体育锻炼指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构建高质量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
以进促稳,优化校园卫生工作机制
强协同提质效,完善工作机制。春季学期开学前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动校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调整转化为校园公共卫生领导小组,统筹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及公共场所卫生等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建立了市、县、校大卫生工作机制。
严预防促健康,提升监测能力。坚持开展全员健康监测,学校建立师生新冠病毒感染者台账、重症危重症感染者台账、基础疾病师生台账,实行动态监测和信息直报,建立兜底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因病缺勤追踪登记等制度,稳妥做好师生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处置应对工作。加强学校哨点监测,选取3所哨点学校开展核酸抽检,每周核酸检测470人,实时分析疫情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校园疫情防控措施。
打基础抓关键,推动任务落实。分级组织培训演练,开学前针对春季学期疫情防控、食源性疾病防控、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进行了全员培训,做到政策培训和技术培训同步推进。组织学校协同对口医院开展多场景、实操性转诊救治应急转运演练,畅通专业救治绿色通道。市级成立督导组对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校园安全、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等重点工作开展了“四不两直”检查,共计检查学校74所,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建议,以有力监督助推工作落实。
以食启智,全面启动学生食育工程
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创新“双陪一查两配备”,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得到全面落实。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集中用餐陪餐、班主任轮流配餐“双陪餐”制度,每天不少于1名校(园)领导、每年级不少于1名班主任陪同学生就餐。建立了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多部门协同共促的食堂管理工作小组,落实“周自查”,每周对配餐(食堂)内部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全市共有用餐人数300人以上的托幼机构食堂121家、用餐人数500人以上的学校食堂269家,全部配备食品安全总监,1900所学校食堂均配备了食品安全员,筑牢了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
开发食育课程。将“食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积极探索食育文化进校园的课堂模式,面向幼儿园、中小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通过邀请专业讲师进入学校授课、开展科普大课、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认知水平。
强化食育宣教。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造食育宣教良好氛围,线下通过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校园食品安全宣传月、食安科普节等活动,有序有效推进宣教科普工作。线上通过构建市、县、校三级宣传矩阵,定期发布卡通漫画、趣味故事、真实案例、食安数据等食品安全及营养健康知识,并对学校食育工作成果等内容进行展示,引导“小手拉大手”,让“食育”工程发挥更大效能。
以体育人,制定发布体育锻炼指引
坚持安全第一。全力确保春季学期的体育课教学安全,指导学校通过健康状况摸排、体能状况检测、心肌功能检查等方式,对学生的体能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摸排筛查,全员排除隐患。
坚持循序渐进。新学期学生经过健康筛查无异常后,逐步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根据学生自身状况和对体育锻炼的适应程度,科学合理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不断提高,取得最佳体育锻炼效果。
坚持区别对待。根据健康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学练内容、方法和手段,为不同状态的学生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种锻炼计划,确保既有统一要求,也有个别安排,使体育锻炼方案更具个性特征。
合理运动负荷。指导体育课程把握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学生在体育课上大汗淋漓、强烈对抗比赛。将传染病防控等健康知识教育融入课堂,落实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和科学锻炼的各项要求,精准细化运动恢复锻炼五个阶段,确保学生随着锻炼的深入逐步恢复正常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