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9月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来,山东省诸城市坚持以“1238”教育发展战略为引领,统筹教师、课堂、校园协同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持续优化教育生态,学生和家长认可度、获得感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88所中小学全部参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12.09万名学生受益。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化推进改革实施
立足全市基础教育现状,科学编制综合改革规划,确立建设实验区“1238”教育发展战略。“1”是指“一个统筹”,即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各方力量,在经费、政策、人力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2”是指“两个坚持”,即教体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及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3”是指“三大变革”,即思想变革、课堂变革和校安变革;“8”是指“八大行动”,即让德育鲜活起来、让校园靓丽起来、让人员流动起来、让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匹配起来、让育人目标和评价要素联动起来、让各学段衔接起来、让体美劳奔跑起来、让家校社配合起来。2022年以来,全市家校社联系进一步紧密,1所学校入选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1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家校共育特色学校、3处镇街被评为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
建强教师队伍,全方位提升教学质效
一是提升教师整体素养。积极探索“以写促思”,倡导校长、教师、家长共写管理后记、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等,同步搭建交流平台,切实促进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转变提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的学校内部分配办法,建立实施课时工作量、工作实绩、岗位等级等相衔接的教师薪酬分配制度,激活教师发展内生动力。入选实验区以来,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和奖励的先进个人达1300多人(次)。二是畅通教师流动渠道。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扎实推进城区强弱校及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进一步健全完善跨校竞聘、合理流动、定期交流、均衡配置的管理机制。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共有1527名教师实现跨校交流竞聘,占比达到16%,有效缓解了城乡学校师生比差距加大、师资不均衡等问题。三是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实施专业考试和业绩评价“两条线”的校长评价机制,有效提升校长治校育人能力。制定中小学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融入中小学督导评估、示范创建等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诸城市教育和体育局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
深化课堂转型,多元化满足学生需求
一方面,注重全面发展。积极打造拓展型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体育特长生一条龙培养体系和市县校三级学生艺术展演体系,打造“校园十大歌手”等美育品牌,举办劳动周主题教育活动和首届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年,先后有116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学生,23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25个班级被评为省优秀班集体。另一方面,坚持因材施教。大力推广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及时反馈,全力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优化“学、导、练”课堂结构,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参与制定作业设计、评改及优秀作业标准,真正实现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评价。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抓实校外教育培训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关停率达95.7%。
实施校安改革,高质量打造育人阵地
一是加强安保队伍建设。组织全市710名安全教师开展“安全工程师”考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配备校园专职保安1117名,“护学岗”设置率达到100%。同步发挥校园安全动态综合管理监控中心平台作用,实现校园安全监测、预警、报警、救援一体化。二是抓实安全隐患整治。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日常监管、重大隐患督办、约谈通报等工作机制,构建市、镇、学校三级校园安全检查网络,形成巡查、上报、处置、销号的闭环管理模式。在潍坊市校园安全考核评价中被认定为A等级,被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表彰为全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三是推进群众诉求化解。及时公开局长邮箱和校长邮箱、电话,妥善处理群众投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化解信访积案。今年以来,妥善化解二十年以上信访积案4件,超过60%的学校实现“零投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