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校体购1

深度思考|信服云超融合探索金融领域信创落地之道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2-12-20 10:31 围观4603次

  日前,由沙丘社区举办的沙丘大会·信创专场顺利召开,此次大会旨在探讨信创转型的更多可能。深信服解决方案专家白伟出席本次大会,并发表“深信服信创云在金融行业落地的探索与思考”的主题演讲。在与业界共同探讨金融信创的发展思路与未来趋势的同时,分享了深信服在某城商银行信创改造场景的落地实践。

  白伟指出,当下金融行业的业务转型主要经历改造前、业务过渡、改造收尾三个阶段:

  1、改造前以IOE为主的传统架构承载业务,在软硬件层面投入成本高,可维护性差,无法支撑大规模交易;架构臃肿不易扩展无法满足敏态业务所需要的弹性伸缩的需求。并且设备组织分散、种类多,孤岛效应严重,安全隐患高。

  2、在改造的过渡阶段,采用双模IT架构区分业务,满足业务运行稳定敏捷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扩展性和性能。但核心业务尚未从传统架构上迁出,运维的复杂度和成本依旧居高不下。

  3、改造末期采用分布式互联网架构。针对业务切分并行处理与数据存储,以X86服务器和软件定义技术,保障产品的高性能与数据的强一致性。同时,分布式集群在设备架构上更易扩展,满足业务的弹性需求。

  白伟认为,金融信创的本质是不断演进的技术迭代。业务发展推动着基础架构不断演进,基础架构的技术升级推动业务形态的升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当下信创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如何在硬件平台、云化基础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场景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是是未来信创业务平滑演进的关键所在”白伟这样说到,在会上白伟分享了某证券公司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改造落地实践。

  在整体的改造上,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推进、两套并行、逐步转轨”的原则推进实施,为了避免未来技术收敛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在技术线路上选择双栈建设,双架构动态发展,实现云数据中心标准化、服务化、自动化的运营运维管理。

深度思考|信服云超融合探索金融领域信创落地之道

  在金融信创场景下,架构整体的兼容性、运维、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保障业务系统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在云平台上成为选型的关键因素。

  在架构兼容性上,云平台既要向下兼容国产服务器,也要向上囊括业务系统改造所需的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在生态合作上,信服云超融合平台已完成与信创主流CPU芯片、90%信创数据库、80%信创中间件的兼容性适配,充分满足改证券公司业务的生态需求。

  在业务运维上,信创云平台需要一套更加高效智能的运维模式,以应对愈发复杂的设备分布情况。信服云超融合以“一云多芯”国产化云平台,解决改造过程中多技术线路并存难、多栈硬件管理运维难等诸多问题,对于公司内设备分散部署的问题,采用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支持智能运维管理和多集群管理,实现业务与设备层面的可视化。同时,内置的各类智能组件涵盖资源优化、风险预警、故障分析等,在充分保留公司原有运维习惯的同时,提高运维效率,简化流程,IT部门效能可提升26%。

  在产品性能上,针对公司日常业务与核心业务开展所需的计算性能、IO性能与关键性能(国产化数据库),,信创超融合平台在海光架构混合盘的配置下,经过poc测试,集群的4k随机读性能达到42.2w,鲲鹏CPU架构下为37.9w,可在相同配置下提供更强性能。据统计,用户在投入使用后有效整合了物理资源利用率,折旧过去汰换的物理设备,相比过去资源使用率提升40%,投资成本降低30%。

  在整体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上,业务关键点在于业务本身的高可用、数据高可用、数据容灾、软件定义可靠性等等。信服云超融合除了业界通用多副本、数据重建、备份容灾和HA等技术外,着重打造增强型的可靠性功能,如内存ECC检测和隔离、磁盘卡慢盘隔离、磁盘坏道扫描机检测、以及对于主机硬件潜在问题的分析和预测等,通过这些软件机制帮客户规避和处置了因硬件故障可能导致的业务中断风险,内存ECC检测隔离检测可以覆盖到90%以上的场景。

  截止目前,信服云超融合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列前三(数据来源于IDC),采用的各个组件已通过工信部检测,信创超融合广泛应用于海通期货、中财期货等大型期货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改造与交付经验。

  在未来,信服云超融合将持续为用户提供高效易用、稳定可靠的信创转型方案,以更加开放的信创生态与持续打磨产品的匠心精神,与金融用户一道探索信创转型的新道路。

来源:搜狐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