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办分支企业,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围绕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服务优质产能“走出去”、国际影响力“再提升”三部曲,不断加强国际化办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逐步形成高职教育“山科模式”,打造走向世界的“山科职教”国际化品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留学山科”品牌特色
学院多措并举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目前有30多个国家长短期留学生3000余名,来华留学工作一直走在高职院校前列,“留学山科”特色品牌日益凸显。一是创新实施了“多层次”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结合学院的实际,形成了多层次培养模式。二是创新实施了混合式教学培养模式。积极开发“中文+”精品课程,实施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创新形成了“三一”管理服务模式。学院遵循趋同化管理原创新了“三一”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来华留学教学管理服务新模式。四是实施了“育人铸魂”文化认同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增强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悟,激发汉语学习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充分利用职教周平台,增强留学生对中国职业教育的体悟。在2021年职教周全国启动仪式上,学院留学生现场表演中国传统刻纸技艺,多家媒体报道;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协会平台,增进留学生知华、友华情怀。留学生在“我与山东的美丽邂逅”等大赛中获奖数十项,获奖数量高居省内参赛高职院校榜首。2022年,留学生在中国对外政务信息服务平台“留学中国平台”和中国日报客户端承办的“我的校园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中,巴基斯坦留学生李小太作品《巴铁小伙“山科取经”之旅》获特等奖(全国共二项),摩洛哥留学生莫婉琪作品《致山科的一封信》获一等奖(山东省共两项)。
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提高了学院专业建设水平
一是学院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利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目前建有中德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中外(鲁台)合作办学项目,项目数居山东省同类院校前列。通过借鉴德国、英国等职教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学院形成了“线上+线下、职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与外企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探索了校企“双元”育人本土化实践。学院与德国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山东双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正式举行签约仪式,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组建了首批28人的RHEIN-AHK中德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实施校企双元、师资双元、理论实践双元、能力双元等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教育模式。深化教师教学改革,专注“职场化”人才培养。在教学中,专业课及配套课程标准均引入了德国双元制课程教育资源,理实一体化课程均配备项目活页式教材,目前已引进2套完整的专业课程资源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做到了师资、课程、教材、实训设备一一对应,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时时同步、同频共振。
实施多元合作模式,打造了境外办学“山科”品牌
一是“携手企业走出去”境外办学。学院与歌尔越南公司合作建立了越南培训中心,联合培养智能制造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为歌尔培养14骨干技术人员,服务企业境外发展。“校-企-校三主体”境外办学。依托优势专业群,学院与潍坊华腾集团乌干达阳光地带印染公司及乌干达创造太阳石油学院合作建立了山科东非(乌干达)国际学院,围绕纺织服装、信息技术等领域,为走出去企业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跨境校际联动”境外办学。发挥纺织服装A类专业群的专业优势,学院与肯尼亚基苏木国家理工学院共建了山科肯尼亚鲁班工坊,先后有2个专业教学标准和5门课程标准及相关课程资源被肯尼亚基苏木理工学院采用,提升了该校的纺织服装专业的建设水平,推动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输出。三是“牵手央企,多校合作”境外办学。学院作为牵头院校联合山东职业学院等院校与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合作共建中国海外职院(印尼校区),为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样板。
建设优质职教资源,开辟了山科标准海外输出新航路
一是打造高品质“中文+技能”国际课程。学院与创造太阳乌干达石油学院、基苏木国家理工学院等学校合作开发2个国际通用专业教学标准和14个课程标准并被采用;与创造太阳乌干达石油学院共建国际化办学综合管理平台,开发完成中文双语技能课程9门。二是拓展了职业教育输出渠道。2020年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2021年成功获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时尚霓裳”中国纺织服装课程文化体验之旅课程和“鸢都潍坊,拥抱蓝天”汉语桥线上团组体验课程,肯尼亚等20多个国家300多名学员参与汉语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