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坚持为行业培养人才,扎根区域经济、成渝经济双层圈,坚守“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完善“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发展。
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工作体系
加强校领导班子联动机制,分管招生就业副书记与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紧密联系,统筹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和质量监控工作,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工作体系。深入实施招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调整学校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结构,以招生就业实际成效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加大招生宣传,提升生源质量,开展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就业服务,促进充分就业。
打造专业集群服务社会需求
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特色、突出内涵、服务地方”的建设理念,邀请政府部门、兄弟高校、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论证,优先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构建四川省“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的专业群。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6个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法学等1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坚持分类建设,学校投入专业建设经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0万/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0万/年)扶强扶特,通过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师资、课程、教材等全面建设水平的同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以此为抓手,提升就业竞争力。确保学校就业大局稳定基础上,招生与就业处与各职能部门、校内各学院紧密联系、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学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毕业人数剧增(西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12857人(其中:研究生857人,本科生10603人,专科生1397人))、疫情影响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行等不利因素,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四川省全省平均,在四川省同类本科高校中位居前列。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口碑吸引优质生源,2022年学校在各省录取生源质量有所上升,在本科一批次在川招生:理科最高579分,文科最高分582分,理工一批次(本部)提升3602位、理工一批次(宜宾)提升4079位,理工二批次(宜宾)提升10448位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追求,获得更好的竞争力,近年来考研率逐步上升,2022年较上一年度净增130余人,净增1.22%。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在应急管理教育和四川航空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围绕社会需求调控专业结构
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做好统筹协调,招生就业部门会同教学主管部门共同分析研判,结合专业培养实际和就业市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依据年度就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和行业年度招聘实际,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及时调整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优化专业归属,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通过建立包含招生和就业数据的模型(权重20%),对全校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将其评价结果运用到专业动态调整。近两年学校招生专业从96个减到77个,停招了就业率低于省平均的包装工程、资产评估等专业,停招了招生一志愿率低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预警了招生就业评价不高的资产评估、风景园林等专业。紧跟行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围绕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农科建设,发展新兴优势专业,扩大省内应急相关专业和农机专业招生规模。
完善信息反馈与调研回访机制
深入实施跟踪调研,注重调研结果反馈与运用。以贯穿入学到毕业后5年累计10年时间为一个完整信息反馈周期,通过问卷调研、分析总结等方式形成新生调查报告、招生白皮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报告等8个报告。其中,招生白皮书、就业白皮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侧重于分析总结当前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新生调查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报告、中短期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数据报告从不同维度面向不同群体搜集教育改革意见。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样已经毕业学生的中肯意见将其结果运用到专业调整中,停招了毕业生认可度不高的城乡规划和环境工程等专业、预警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同时,学校、学院联动,校领导、专业教师等全员参与,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地调研回访,深入对接企业需求和校友反馈,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并将调研反馈结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截至2022年截至8月底,学校共走访企事业单位200余家,拓展就业及实习岗位5000余个。
推进产教融合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教学和就业的产业系统内异质性资源的优势互补,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现代产业体系引领人才供需匹配,部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筑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盯产业和技术升级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及时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将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而不是“闭门造车”。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和技术研发中心的育人作用,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