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优秀案例580*60 校体购2

跃上新台阶!教育部发布会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2-07-19 14:01 围观2098次

  7月19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八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江苏省。

跃上新台阶!教育部发布会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

跃上新台阶!教育部发布会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

教育部主会场

跃上新台阶!教育部发布会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

江苏分会场

  发布会上,雷朝滋司长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有效支撑了我国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校科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同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今年以来,又专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责任和使命,为我们做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记初心使命、践行责任担当,系统谋划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先后印发实施了高等学校“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行动”“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一批重大行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成效显著,为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01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高校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

  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汇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跃升。

  一是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十年来,高校牵头建设了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此外,高校牵头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支撑类重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效的科研平台体系。

  二是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十年来,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支撑了数百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每年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走进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三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十年来,高校R&D拨入经费从2012年的768.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92亿元,十年累计拨入经费总额上万亿。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012年的391.8亿元增至2021年的847.5亿元,增长超过116%。高校科技活动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20.9万人年增长到2021年的33.4万人年,增幅近60%。创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十年来,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发表特邀报告18.7万篇、交流论文88.3万篇。更多高校走出国门,深度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牵头组织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DDE)”,还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在加快培育。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建设了70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五是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十年来,教育部不断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着重发挥产权激励和评价导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

  02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

  一是持续强化基础研究主力军地位,不断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高校近三年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物理学领域,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牵头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物理学家发现的重要的物理效应之一,也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重大原创突破,获得了2018年度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化学领域,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发现了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获得了2019年度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材料学领域,复旦大学赵东元团队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创制的新型介孔催化剂可大幅提升原油资源利用率,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目前世界上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

  二是充分发挥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聚力打造“国之重器”。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紧急、紧迫的问题去。高校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羲和逐日、高速铁路、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数百所高校在突破“卡脖子”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鲲号”,实现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完成了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清华大学牵头设计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北京大学研发了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助力我国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华中科技大学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高档数控系统,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批量应用。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海牛Ⅱ号”,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依赖。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这十年,高校科技成果丰硕,这里只是列举了少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还有很多高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03

  服务贡献成效显著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有为

  十年来,教育部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最高追求,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区块链等多个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用卓越的创新书写科技报国的优秀答卷。

  一是积极守护人民生命健康。高校医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出一批重要成果,例如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浙江大学牵头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特别要说明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快速响应,数十所高校万余名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目前已联合企业研发出新冠病毒检测产品百余款;清华大学张林琦团队自主研发了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团队研制的宣肺败毒颗粒在缩短新冠肺炎病程方面有着良好疗效;高校在5条新冠病毒疫苗技术路线上开展攻关,其中四川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牵头的两款新冠疫苗已在国外完成三期临床研究。

  二是扎实服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校牵头承担了40%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攻克种业技术难关。例如,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团队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了生态脱贫致富之路。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开发了当前唯一可处理百万级群体、兼具基因组选择和精准选配功能的猪基因组选配软件,选育了“高繁”“快长”瘦肉猪新品系11个,优秀基因年覆盖商品猪超1亿头。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培育的新品种覆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亿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超过200万人次,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三是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教育部先后和北京、上海签署了有关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在京高校与北京市在集成电路、脑科学等领域共建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多学科交叉平台;在沪高校牵头承担人工智能、超限制造等上海市重大专项。清华大学与浙江省共建长三角研究院,并以此为引领累计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50余个,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700余家,其中规模超百亿企业近20家,推动了柔性电子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是有力支撑科技冬奥成功举办。清华大学主导设计了“雪如意”大跳台,浙江大学保障“冰丝带”安全运行,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支持建造“美、快的冰”,哈尔滨工业大学助力“水立方”向“冰立方”华丽变身,东华大学让冬奥会火炬能够“飞扬”起来,北京理工大学打破冬奥电动客车的低温禁区,共同支撑了一届科技范十足的北京冬奥会。

  04

  学术生态不断优化

  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十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推动“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持续推动赋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简化财务报销流程,配备科研助理,明晰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红线底线,为高校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会同科技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组织高校开展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一系列试点,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

  二是深化评价改革,引领科技创新价值追求。2013年,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2020年又出台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职称评聘、学位授予、绩效奖励等评价工作中过度使用SCI论文相关指标的现象列出负面清单,教育部直属机关在评估评价、成果奖励等方面带头“破五唯”,督促高校进行对照整改,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高校逐步树立。

  三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创新文化。十年来,教育部持续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实施“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强化科研人员自律意识,深入开展科研诚信专项教育整治行动和科学家进校园等科学道德宣讲,打造新时代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创新文化。高校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涌现出了时代楷模黄大年、钟扬、李保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大中、刘永坦、钱七虎、王泽山等一批“大先生”。

  十年来,高校科技工作始终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砥砺前行,成果丰硕。

  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加强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走好“千校万企”“百校千项”“百校千城”的产学研合作“三部曲”,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好地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服务,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经验做法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北京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自觉承担引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本、大力推进学科交叉、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定不移强化基础研究,持之以恒推动学科交叉,提升源头创新能力。近年来,北京大学持续加大对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临床医学+X”“碳中和+”“数智化+”“数字与人文”等重大交叉领域的支持力度。2020年,北大与莫斯科大学牵头成立了中俄数学中心;围绕人类文明起源等重大问题,大力推进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深度交叉等。

  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持续优化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学校多个团队在石墨烯材料制备、光电器件装置、高端医疗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瞄准国家需求推动创新型研究。近年来,北大持续调整优化院系结构,先后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材料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在纳光电子、塞罕坝生态系统、口腔医学等领域方向新认定10余个国家级基地。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完成首批10家基地实体化。

  三是面向世界一流标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团队建设,打造创新人才汇聚新高地。建立了教研系列、专职研究系列、专职教学系列分类评价和晋升的人才工作体系。加强青年人才战略储备。出台理工科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试点方案,加快构建以领军人才为龙头、高水平团队为支撑的科技攻关战略。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先进节点工艺等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300余名,近三年95%以上的毕业生投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

  直面国家重大需求

  强化科技创新系统布局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攻克国家亟需的重大科技难题作为光荣使命,努力做到“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

  一是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围绕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布局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大健康、健康大数据、预防医学等学科方向;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低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向进行重点攻关。

  二是坚持“有组织科研”鲜明导向。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强化面向重大问题的“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大交叉”、组建“大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清华大学核研院始终坚持“大团队攻关,多学科交叉”的科研组织模式,实现了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张林琦教授多年来深耕HIV、SARS等传染病病毒研究,新冠疫情暴发后,学校迅速组织其与结构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教师组成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领衔研发成功了抗新冠病毒抗体组合药物。

  三是坚持“面向长远、点面结合”谋篇布局。学校党委于2021年底制定实施了《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围绕打造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加强顶层设计。面向前沿科学方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布局,强化对数学、天文、量子信息等方向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前瞻部署;围绕空间网络通信、脑科学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重点部署。加强各类平台基地建设,大力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持续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交叉融合、虚实结合的科研组织模式等。

  新跃升、新台阶

  新作为、新突破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教育厅和全省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跃升。大力实施江苏省“333工程”“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等人才工程,着力构建国家、省、校三级人才结构体系。截至2021年底,江苏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9.2万人;拥有两院院士7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8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数约占全国高校10%。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十年来,江苏省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目前,江苏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近十年,江苏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累计获得科技经费总额1880亿元。

  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展现新作为。十年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科技创新支撑。推动高校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助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发展。推动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载人航天、南水北调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高校在能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对深海、深空、极地方向的探索研究,为改善民生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科学基础。

  四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十年来,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导向,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注重高价值专利培育,突出专利转化和应用,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高校专利转让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

  深刻把握“四个面向”

  着力增强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南京农业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农业大学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业高校服务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扎根基础研究,聚焦农业科技前沿“无人区”,坚持创新引领。学校深入解析农业生命科学的现象、原理、机制等,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如揭示自私基因模型调控水稻杂种不育的机理,突破了籼粳杂种优势利用难的瓶颈;聚焦作物疫病,首次提出作物疫霉菌“诱饵模式”致病机制模型,实现了生物互作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等。

  二是守住粮食安全,聚焦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立自强。学校围绕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开展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等科技创新攻关,坚持做强种业“芯片”。如收集保存3.5万份大豆资源,深度挖掘抗病虫、优质、高产优异基因,在海南、广西等地建立种源研发基地、品种试验基地,开展优异育种材料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技术体系,服务全国60%以上大豆主栽品种审定。

  三是服务乡村振兴,聚焦农业高校“主战场”,推动共同富裕。学校立足江苏、侧重华东、辐射全国、服务社会,聚焦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如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依托5000余份菊花种质资源在湖北麻城、贵州麻江等全国20余个省市打造了30余个“菊花海”,前伸后延牵引菊花产业链条,促进地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


  专家点评

  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取得成果人才双丰收

  瞿振元

  高校科技创新这十年是开拓的10年、奋进的10年,是人才成果双丰收的十年。与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相同步,高校科技创新也取得了结构性变化、跨越式发展。

  一是高校科技工作思路更加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高校科技工作形成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新格局,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强调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强调科研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价值取向;强调科技评价的正确导向,稳妥推进“破五唯”,形成重实效、重贡献、重发展、重水平的正确导向;强调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作发展道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鼓励高水平基础研究自由探索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产业与教育的相结合的模式创新。

  二是高校科技工作基础更加深厚。高校创新综合实力实现了跃升。一是高校科技创新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现在,高校聚集了相当规模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梯队,形成了不少有相当实力的创新团队,这是高校创新能力跃升的重要的根基。二是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完善。高校牵头建设了多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陆续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行动”,自主布局了一批稳定支持、长期深入研究的重大平台;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国际合作系统化建设一批科研基地,成为支撑高校创新能力跃升的重要平台。三是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贡献卓越。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基础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国家战略、国家需求更加紧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动能。

  三是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主动调整高校科技发展思路,在前期加快“转学风、提质量”,实现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引导高校科技创新适应“三新一高(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发展要求,加快转段升级、转型发展。一是更加突出“国家使命”,强化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建设重大科研平台,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二是更加突出“主动服务”,组织引导高校从行业产业实际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采取灵活深入的合作方式,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更加突出“质量提升”,通过科技评价、成果转化等改革的推动,引导科研人员的价值追求,建立适应新阶段新要求的高校创新文化,营造求真务实的创新生态。十年来,高校科技实现了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四是高校科技有力地支撑了创新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高校是高校科研的核心力量和主力部队,而体现“双一流”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因此,推进科技创新和“双一流”建设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十年来,高校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作用,通过高水平科研实践训练,把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组织模式、科研方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撑数百万的硕士、数十万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质量创新人才。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设目标、路径选择、资源配置上深度融合,所以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也有力地带动和支持了“双一流”的建设。

  过去这十年,教育部和高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都是“蛮拼的”,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热切期待下一个十年,高校科技力量能够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微言教育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师国家级专项培训在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举办
    山东体育学院07-15
    7月2日,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山东体育学院承办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师国家级专项培训”在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正式开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合影中国教科...
  • 6月22日至28日举行!教育部公布2024年高考“云咨询周”时间安排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06-20
    根据教育部“2024高考护航行动”安排部署,结合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安排,2024年高考“云咨询周”活动将于6月22日至28日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行。活动形式活动期间,平台...
  • 教育部部署做好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教育部06-18
    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做好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作为为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要抓手,指导各地各校深入实施“2024...
  • 教育部召开“教育入学一件事”深化推进会议
    教育部06-13
    6月12日,教育部召开“教育入学一件事”深化推进会,通报工作进展,总结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会议指出,“教育入学一件事”已列入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首批13个重点...
  • 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专题研修活动举行
    教育部04-2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近日,教育部组织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以下简称...
  • 教育部发文,高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04-22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对高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的责任体系、工作原则、管理要求等作出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 教育部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明确这些重点任务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04-19
    4月19日,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出席并讲话。会议指出,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筑基...
  • 教育部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
    教育部04-12
    为全面加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工作,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作出部署。《通知》明确了专项行动的工作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