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引育高层次人才,强化校企校地合作,着力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构筑育才用才“引凤巢”,营造爱才留才“生态圈”,激活校城融合“新引擎”,人才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引进和培育同步推进,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学校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构建长聘短聘相结合、协议工资年薪制可选择的灵活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以学科、专业和团队建设为“靶向”,对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待遇上不封顶”的人才政策,符合条件人员直接纳入“潍院学者”人才工程管理;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班,对学校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学科专业带头人人选,对不具备全职引进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采取柔性引进形式进行聘用。
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重点评价发展潜力、学术贡献、社会贡献、支撑人才培养效果等,逐步形成以“潍院学者”人才工程为带动、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打造成长型人才梯队为目标的人才立体培养体系。学校2021年引培博士教师102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完善,人才服务效能整体提升,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共引和共享同步协调,构筑育才用才“引凤巢”
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校地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渠道,构建校企人才“双聘”“互聘”共享方式,建立潍柴产业学院、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和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选聘10余名企业优秀技术人才作为产业学院兼职教师,从企业、科研院所等选聘13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产业教授,有力提升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水平。
建立校地企三方人才供求信息通道,构建联合招才引智机制,重点引进双方急需的兼具研发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打造高端人才来潍“绿色通道”,打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间的人才“边界”。共享人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考察评议,聘至学校科技开发与推广型岗位,与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派往企业工作。目前,共享合作已逐步拓展至潍城、滨海、安丘等县市区,成功与企业共享引进博士5名。
政策与服务同向发力,营造爱才留才“生态圈”
学校成立了党委领导下的人才及师资队伍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领导,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构筑分类评价体系,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多元化发展。建立“常规竞聘”“直聘”“校长提名”三种空岗竞聘方式,并设立“空岗竞聘绿色通道”,鼓励各方面人才冒尖,为支撑学校调高质量发展培养中坚力量。
学校大力营造暖心贴心的人才生态环境,提供更为充足的“阳光雨露”,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健全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座谈等活动,密切关心人才的生活、事业、思想,实打实办实事、解难事。大力选树人才先进典型,在全校营造尊才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建立服务保障机制,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关心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让广大人才容得下梦想,感受得到温暖,心无旁骛干事业。
平台和产业同频共振,激活校城融合“新引擎”
学校主动对接地方需求,扎实开展服务潍坊行动计划,强力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干事创业热情,深入推动“就职潍院、创业潍坊”理念,进一步发挥学校人才、科研优势,实施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计划,选派84名青年教师和教授服务74家企业,围绕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实现学校与潍坊市的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充分实现校地共建共赢和融合创新。
充分发挥学校人才聚集优势及科研平台作用,围绕潍坊市高端制造装备、海水养殖、光电信息、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重点产业,以共享人才为核心、校内现有师资为基础组建人才团队,建设了17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组建了15支高水平应用研发团队,助推企业完善研发机制、建立研发平台,真正做到“立足潍坊、扎根潍坊、服务潍坊”,在融入城市、服务地方中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