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发挥涉海学科综合齐全优势,深入推进“大海洋”通识教育,多措并举构建了立足高校、辐射中小学、面向全社会的多维度、全口径的“大海洋”通识教育体系,为推进海洋教育、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意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系统谋划,着力教育平台“立体化”。学校坚持“课程-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打造“大海洋”通识教育平台。突出理论导学。依托学校涉海学科综合齐全的优势,推进学科融合、知识交叉,系统构建了“海洋历史与文明”“科技兴海”和“海洋治理”三大系列63门海洋通识教育课程,形成了包含科学、技术、历史、文化、时政、经济、金融等跨学科、跨领域、多维融合的“大海洋”教育知识体系。深化实践强学。依托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和“东方红2”船等科考实习船队,开设“认识海洋实习”“海洋科考认知实践”等实践课程;多校联合共建国家级实践基地—长江口及临近海域野外实习基地,建立联合海上实习机制,构建立体化的海洋实践教学体系,打造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校园”,实现从“海大学”到“海上学”。推进创新拓学。连续举办十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创办“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打通“创意—创新—创造”链条,融海洋知识普及、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为一体,打造多层次的海洋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多方合作,着力资源建设“协同化”。汇聚涉海名师。实施“名师工程”,组织跨领域、跨行业专家参与海洋通识教育,来自高水平院校、国家海洋局和涉海企业等80余名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参与通识课程建设与讲授,来自10余所高校的3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长期担任海洋类创意创新大赛的评委。打造涉海联盟。发起成立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中挪海洋大学联盟,秘书处常设学校,深度融入、积极构建全球海洋科教协作网络,汇聚全球海洋科教资源。发起成立国内涉海高校教务联盟、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发挥好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推动海洋教育课程共建共享,加强学生联合培养,促进国内涉海教育协同发展。形成涉海合力。发挥学校海洋科教领军作用,搭建平台、打造品牌,广泛汇聚涉海部门、地方政府、公益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质资源,成立新农科水产联盟等,推进新型涉海类学科专业建设,开创了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海洋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交流等一体推进,形成了良好的“大海洋”教育生态。
开放共享,着力海洋教育“普及化”。坚持全方位共享。已建成并开放共享“海洋的前世与今生”等20门优质海洋通识网络课程,近五年累计1150所高校、37万名学生修读,课程教学满意度达98%。面向校内外学生共享海洋科考实习调查船队、海洋实习基地等资源,将海洋实践活动从海洋学科专业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坚持多层次延伸。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创建海洋科普研究中心,打造国内外一流海洋科普研究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作品创作平台和实践平台,建成中国海洋科学领域科学传播与普及综合基地。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举办海洋特色品牌赛事,大赛作品巡展活动面向社会,海洋教育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坚持宽领域辐射。建立中国海权教育馆,面向社会开放,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特别是海权意识。设立海洋教育专家工作站,为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提供支持。出版了包括《海洋科学导论》《军事海洋引论》《海洋管理概论》等在内的海洋教育图书100余部,累计发行500万册,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4项,有力推动海洋教育普及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