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校体购1

中教云赵子莹:教育新基建发展展望——数字教材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之路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2-03-01 09:55 围观17025次

  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IMT-2020(5G)大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国际组织、金砖国家及我国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的300多名专家和专业代表共同探讨5G应用发展趋势与思路。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创始人兼CEO赵子莹博士受邀参加本次大会的智慧教育论坛,在会议现场进行《教育新基建发展展望——数字教材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之路》主题演讲。

中教云赵子莹:教育新基建发展展望——数字教材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之路

  赵子莹围绕教育新基建发展背景、发展困境以及数字教材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平台三部分进行分享。她表示,教育行业如何搭上“新基建”这趟快车,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及社会各自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区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打造数字教材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是破题关键,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在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学升级和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教育要搭上“新基建”快车,拥有服务比拥有技术更重要

  在论坛会上,赵子莹回顾了2021年教育行业的发展,她认为过去一年是值得深思的一年。一方面,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发教育教学结构、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需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和创新教育服务的新业态;另一方面,“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行业企业发展踩下”急刹车”,育人主阵地回归学校,育人主战场回归课堂,育人理念在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

  在此背景下,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数字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当下需要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关键问题,教育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融合延伸,而5G+智慧教育的发展与现实情况高度契合。

  赵子莹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在推进在线教育、停课不停学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教育资源安全可靠性无法保障、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信息孤岛问题长期以来无法有效解决,海量数字化教学资源重复开发,精准、个性、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匮乏。

  为有效应对各种困境,赵子莹认为,拥有服务比拥有技术更重要,教育创新要从以技术为中心回归教育本位。数字教材的规模化应用,正是落实“双减”政策,助力教育回归于立德树人本质,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据了解,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将采取云网融合的服务构架,建立以数字教材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一切皆为服务”。通过网络互联的多级云环境将基础设施、数据处理、教育资源、教育业务系统、教育工具等以服务的形式开放给各级教育单位,而终端用户可以通过个性化服务空间随时随地访问专属的教育服务。

  数字教材是教育领域“新型基础设施”,构建生态共同体融合共享

  作为新基建重要的应用场景,教育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5G、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课堂教学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而数字教材的出现让诸多“痛点”有望得到解决,其重要性及价值不容忽视。

中教云赵子莹:教育新基建发展展望——数字教材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之路

  中教云在数字教材应用方向上进行探索与实践,对其适用性及优势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通过与各个出版企业、教育资源企业、服务支持企业建立生态共同体,最终实现多元融合、互惠共享。

  据赵子莹介绍,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经过两年发展,已在宁夏、山西、内蒙、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浙江、河北、陕西等十几个省市,百余个县(区),万余所学校常态化应用,参与多个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的教育平台及资源体系建设,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示范区开展示范性应用,陆续上线了基于数字教材的智慧教育平台、多终端学习平台、智慧教育治理平台等支持泛在式集合模式。

  在工业4.0数字驱动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一批有指导和示范价值的创新教学模式案例逐渐形成;“共享优质资源,引领教育变革”的先行实践正在全国各地学校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革命蓄势待发,互联网+教育治理模式的探索之路在逐渐清晰。

  未来,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将从全方位、多角度继续助力学校全面推进数字教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发展,助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全面提升,探索5G+智慧教育的创新之路,为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添砖加瓦。

来源:中教云 责任编辑:阳光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