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1日上午,“2021中国-新西兰地方教育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圆明园校区召开。
△新西兰惠灵顿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致辞
银蕨计划(SFEI)作为国际教育交流的新兴平台
被新西兰方面正式提出
开幕式上,新西兰惠灵顿市长,海淀区委相关领导致辞。值得一提的是,新西兰惠灵顿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Roberto Rabel特别提到了一个有关两国教育交流的“银蕨计划”。而且,在论坛期间进行了北京市21所中小学“银蕨学校”的合作授牌仪式。在两国建交50周年前夕,特别在后疫情时代,尤其是中国大刀阔斧实行教育“双减”政策的2021年,这个计划的提出颇有深意。
△ 十一学校、一零一中学、教进附中等22所重点中小学加入“银蕨计划”
首先梳理一下这次论坛背景的时间轴。
·2021年1月,中新两国签署《自贸协定升级议订书》。确认中国将在航空、教育、金融、养老等领域扩大对新开放,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2021年6月,王毅在与新西兰外长马胡塔会晤时强调:中新两国是世界关系合作共赢的典范,双方要用好升级版的中新自贸协定,加快商定、落实“一带一路”具体合作规划。
·2021年11月5日,习总书记在与新西兰总理电话会议时强调,明年是中新建交50周年。双方应发扬“路易·艾黎精神”,鼓励青年人加强交流。特别在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让两国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纵观2020年疫情以来的世界格局变化,再加权新西兰对华关系的若干历史特征(第一个建交,第一个签署自贸协议的西方国家),笔者似乎发现了中新教育合作的蜜月期要真正开始了。
国际教育常态化格局发生变化,借道新西兰或成趋势
本次论坛的诸多专家意见,都明确指向了一个观点“中新教育互补明显”。无论是盛赞新西兰高等教育的特色优势,还是强调新西兰未来教育(基础教育)的全球排名领先,都标志着中国正在承认:新西兰已经或正在成为能代表西方先进文明(友好)的优质教育水平国家。
在以往,传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窗口通常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主要留学目的国把持。疫情前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忌惮中国的发展,在教育合作方面,只想收中国学生的钱,却并不想提供对等的受教育机会。甚至采取直接拒绝理工科学生入境的方式,无疑冒犯了中国的留学生家长,自然也就“影响了人民的获得感”。
相应地,对于这些传统留学目的国的所作所为,中国媒体和民间也不断提出了质疑。主流媒体对美国教育环境和治安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发展到“每日一批”,这也加剧了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出口选择的摇摆不定。
中美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交锋,特别是对待疫情、环境乃至更多领域的不同做法,让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越发牢固。此消彼长,美国等西方诸国形象日趋衰落的同时,中国需要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窗口和新伙伴。
这个节骨眼上,新西兰方面顺应时宜地提出了在基础教育等更多领域的交流倡议。意在创造后疫情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产业转型的红利期。
基础教育交流提上议程,中学阶段被重视
本次论坛,是中新两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舞台。管理机构、重点校之间的业务切磋迹象明显。特别是新西兰方面,对中国的素质教育提升战略,甚至STEAM课程建设等均表现得非常了解,积极参与。同时,新方还将新西兰高等教育考试(NCEA)的教学经验单独提出来供两国专家研究。
这和以往国际教育交流中以大学留学为主要载体的模式相比,悄然发生了变化。而本次论坛中,新西兰方面提出的银蕨计划,也正是一个将以往零星的留学生交流转变为地区与地区之间,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产业交流的正规操作。作为升级版自贸协议下一个可以落地的服务贸易产品抓手。不得不说,这波操作,新西兰很可能赶上了风口。
重提“路易艾黎精神”,有望复刻百年红色留学轨迹
中新建交50周年前夕,路易艾黎精神被重新提及,党史中的红色留学故事被重新传唱。
媒体多次指出:“从赴海外学习并探索救国图存道路到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到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从投身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到追寻中华民族复兴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有中国留学生的身影”。
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曾多次强调,在海外的所有留学生都是祖国的孩子,是建设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
谈到留学生,近年间,很多中国孩子通过新西兰留学的跳板作用进入了全球顶尖的高等学府。但是,不同于100多年前,中国优秀青年成批次赴法国接受西方现代化知识的学习。而今的西方大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慢慢演化为关门谢客的局面下,今日的新西兰有望复刻当年法国在中西方交流中滩头堡的重要功能。而惠灵顿,这个大洋洲的文化中心,有机会晋升为中西方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城市之一。
而本次论坛,新方甚至秀出了NCEA国家考试的体系优势。为之后的教育合作埋下了伏笔,也给中学留学等服务贸易产品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随着建交50周年活动的陆续开展,新西兰教育行业势必会有更多动作。
银蕨计划,不简单。新西兰教育能否成功上位?让我们拭目以待。文:国际教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