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开放发展的深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国内外优秀人才集聚新区,适龄入学儿童持续激增。为解决学位供需矛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新区坚持城乡一体,强化全域统筹,新建学校科学规划、标准建设、专业实施,高品质打造,全方位升级,启用一所,成功一所,迅速成长为百姓认可的优质学校。2021年秋季学期,首批11所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同时启用,增加学位10165个,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
健全推进机制,科学规划学校建设。
一是优化学校布局。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覆盖新区全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需求、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学校服务半径等实际状况,多次实地调研、数次对接论证,逐一梳理规划建设的教育项目,修编土地880亩,科学编制新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区人大将落实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列为2号议案,区政协将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列为1号重点提案,监督推动规划落实。对标上海、深圳等教育发达地区,新建配套幼儿园学位规划指标由千人30座提高到千人40-50座,按新标准预留扩容空间。统筹考虑普通高中录取率增长和高中布局情况,开工建设城南高中,规划建设灵山卫高中、殷家河片区高中。
二是提高建设标准。按照标准最高、质量最优、装备最好的原则,制定《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设标准》,每个班级内配标准比“十二五”翻一番,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达到40万元、50万元、60万元。按高于省标30%的标准建设幼儿园,并对幼儿园的装修、内配做出明确要求。第四届基础教育美丽学校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新区举办,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教育专家及全国各地代表800余人观摩了新区新建学校。
三是加快建设进度。学校建设项目列入全区“投资攻坚战”,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教育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育、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专题评议学校建设,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创新项目建设主体机制,成立专门负责学校建设的国有建设集团,以专业化的队伍与管理,打造教育精品工程。按照“一校一案”和“定部门、定人员、定时限”要求,实施“土地选址、工程立项、规划建设、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全程控制、闭合运行。新建学校全部实行项目法人制,实施“交钥匙”工程,校舍提前3个月交付教育部门。“十三五”期间,投入13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172所,新增学位83750个。
优化内涵配置,筑牢学校发展根基。
一是精心打造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纳入新建学校建设规划,设立新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同步推进硬件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成立校园文化建设专班,指导新建学校文化建设,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从政治方向、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前半年对新建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设计论证。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突出新区地域特色,将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文化、课程等文化特色与建筑特色自然融为一体,综合化利用楼顶、院落、墙壁等建筑空间,打造文化浸润下的学校建筑。新建学校文化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推动校园建筑布置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努力打造文化最雅校园。
二是配强配优教师队伍。完善新建校教师梯度培养与补充机制,每年引进的优秀公费师范生、高校高技能优秀毕业生、双一流等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优先安排到新建校。加强新教师培养培训,持续实施新教师顶岗锻炼制度,安排招聘的新建校教师到优质学校顶岗培训一年。结合新建校教师岗位实际需求,定向定岗面向全国引进名师名校长等教育高层次人才,2021年,41名名师到文华中学、两河中学、太行山路中学等新建校从教。配强新建校干部队伍,赋予新建校校长全区学校内选人用人权力,从各学校选拔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充实到新建校教师队伍。加大师资统筹力度,每年遴选一批乡镇优秀教师到城区从教,优先考虑新建校岗位需求。新建校启用前3个月,所有干部教师全部配备到位,着力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是不断优化校园环境。新建学校突出绿色理念,利用海绵城市、被动房技术,新风系统、地下停车场成为标准配置。按照区域共享原则,科学规划建设游泳馆和艺术馆。新建校启用前,邀请家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入校观摩,聘请专业检测机构,对空气质量等进行专业检测,观摩人员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十三五”期间,投入9亿元,用于新建校内设配套、更新班班通设备,学校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投入1亿元,改造校园消防安全隐患、安装防冲撞柱、建设“互联网+校园安全”体系,打造阳光校园。
加大优质辐射,快速提升办学品质。
一是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出台《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域推进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与新建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立足特色发展、精致化管理、品质立校,确定新建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发挥集团核心校教育优势,建设“云治理”等集团资源共享平台,新建校共享集团优质教育资源。打通人员流通通道,推进教育集团内名师走教制度,新建校共享集团名师资源。26所新建学校全部融入集团化办学,有效缩短成长周期,迅速成长为百姓认可的优质学校,成为新的优质教育辐射源。
二是加强教研科研管理。实施新建校教研科研水平提升工程,将新建校教研科研纳入重点扶持项目,制定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行动计划,找准制约新建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痛点问题,推进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研究和学习方式改革,切实解决新建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教研员驻点新建校教研制度,教研员定期到新建校讲授示范课、公开课,组织研究课,开展听评课和说课机制,带动提升新建校教研水平。
二是强化教学质量检测。建立新建校课程评估和教学质量检测机制,完善绿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加强对新建校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的分析评价,找准学校薄弱点、教师发展点,学生成长点,针对性制定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建立新建校观摩制度,举行三年内启用学校观摩活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退休老干部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凝练提升办学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新建校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