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宜宾学院一直秉承教育初心,以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需要的人才为己任。2015年,学校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把乡村作为师范生未来发展的主战场,通过“试点—示范—全面推广”路径,以卓越教师培养理念为引领,在全校师范专业中实施省级卓越乡村教师培养计划。
构建德能共美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学校以培养“胸怀教育理想,践行师德规范,胜任教学实践,拥有育人能力,学会创新发展”的师范生为目标,协同构建了将师德养成体系、教师职业技能养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体系融为一体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以此体现品德、知识、能力、素养共强共融的“德能共美”新观念,将育知、育能和育德有机融合,达到育人和育才的真正统一。
围绕建设卓越乡村教师目标,宜宾学院着力打造卓越乡村教师德能共美养成平台。学校投入近千万建立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强化对学生语言、书写、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学观摩、教育研习方面等的培训;学校建有乡村教育研究中心,致力于与地方基础教育界共同推进乡村教育的研究;学校还建设有师范专题数据库,共有8097条相关视频,属于教育理论的1139条,教育技术的467条,教学策略927条,教学案例4478条,极大地丰富了数字化资源,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
锤炼师德,坚定从教初心,学生师范素养明显提升。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和“三全育人”模式。宜宾学院特别注重多渠道培养师范生的责任与担当,以建设四川省首批“党建示范校”和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抓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和“三全育人”模式,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师德和情怀养成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着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制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健全思政必修课程体系,丰富课堂形式,着重从实践教学、文化融入、网络教学资源、学术支撑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课程思政“八个一”工程,推进系列项目建设,开展精彩一课活动,开发系列特色地方文化课程,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深度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丰富活动帮助学生树正确教师观。宜宾学院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一梦三观”,“三三三”德育实践活动(信仰、责任、感恩“三大教育”,进图书资料室、学术讲堂、实践基地的“三进”和练意志、练身体、练技能的“三练”活动),以及通过优秀乡村教师育人案例、“寻找最感动我的老师”和毕业从教宣誓等活动,着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卓越,在乡村也一样可以成为卓越教师的理念,强化学生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与专业理想。十余年来,有1000余名学生参与了宜宾市七县三区、凉山州雷波县、甘洛县的顶岗支教工作,通过顶岗支教,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热爱乡村、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进一步强化。
师范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近5年,宜宾学院师范专业学生参与各类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得奖项100余项,特别是在四川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宜宾学院学生获得奖项2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
引领推动基础教育发展作用突出。宜宾学院实施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得到了川南基础教育界的高度认同。近年来,宜宾学院与宜宾市教育体育局合办了两次卓越教师论坛,400余位中小学、幼儿园校长、骨干教师参与论坛;40余人次的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入高校课堂,30名教师挂职教育体育局、中小学和幼儿园,十余年中1000余名学生参与顶岗支教,培训各级各类教师2000余名。多地教育部门、中小学和幼儿园均认为宜宾学院培养的师范生具备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教得好、可持续的乡村教师情怀和能力。
近年来,宜宾学院师范教育的成果被《人民教育》《四川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充分彰显了学校师范教育的办学成效。(周志凌 罗娅君 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