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采购网
第七届图书馆 校体购1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校(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研修班干货满满

教育装备采购网 2021-10-11 11:08 围观3408次

  为凝聚共识,融合各方力量更好地推动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近日,上海市教委举办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校(园)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研修班。全市三个批次的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100余名校(园)长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研修学习。

  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基础教育司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复旦大学教授宓詠,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管海兵,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莫世荣,以及四家知名信息化企业代表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和案例分享。

  教育部科技与信息化司任昌山处长通过在线报告梳理了我国政府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回顾了我国教育信息化1.0阶段取得的成果,介绍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张权处长围绕推进信息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了在线报告,提出要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背景下思考谋划信息化,信息化成效要体现教与学这两个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的报告围绕智慧教育示范区的进展与建议展开,他提出要从教学环境支撑、课堂模式变革、教学资源制作、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文化营造、教育机制重组、教学管理重塑、教学评价革新八个维度构建“智慧教育”。

  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介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新理念新任务,她指出“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引领。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学习共同体、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打造以数据为基础的教育评价。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作了题为《面向未来的学习》的报告。结合学习科学的最新发展,他强调在信息时代基础教育改革要朝着课程内容结构化、教育方式优化等方面发展,他强调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以及驾驭问题的思维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管海兵作了信息技术助力交大事业发展的案例分享。他在报告中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历程,阐述了信息技术融通教学科研以及赋能管理服务的主要经验做法。

  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介绍了长宁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实践。她表示,长宁区的建设思路是以数字基座建设为重点,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刻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推动实现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莫世荣介绍了浙江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背景,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工作推进思路,以及构建高质量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展望。

  为了提升培训实效,促进各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之间的交流,此次培训还设置了分组讨论。各标杆培育校的负责人按照学段进行分组并围绕标杆培育校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头脑风暴和思想交锋。

  研修班干货满满,有前沿思考、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让学员们收获良多。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培训不仅让自己对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数字化转型的实施途径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同时,培训课程内容聚焦立德树人,有助于学员厘清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深入研究技术赋能教育。

  上海市教委李永智副主任指出,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顶层设计、标准规范、时间表、路线图已经制订。上海将坚持对标数字强国建设、教育部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十四五”规划以及上海市城市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并重点推进四项工作,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时空共享、以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学效能提升、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用信息技术建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他表示,上海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在关注长远规划、着眼整体布局、立足系统推进、统筹各方力量的基础上,鼓励各校“百花齐放”,市区校携手开辟出一条具备上海特色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

  为高质量、深层次、全方位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市教委将人才储备和能力提升工程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以及信息素养。市教委还将陆续组织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开展区级交流以及学校浸润学习等活动。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责任编辑:逯红栋 我要投稿
校体购终极页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教育装备采购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育装备采购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校体购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