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高度重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着眼为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扎实推进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探索构建了“12333”优化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新模式,全面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全开放和学生延时服务需求全满足,全力推进延时服务与课程建设、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1”,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提供个性化延时服务,保障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指导、晚走有管护”。
——“2”,就是“坚持两个创新”。挖掘延时服务的育人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两个方面探索创新。为此,制定出台了《诸城市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服务模式进行升级,变“一时段服务”为“三时段服务”,由下午放学后延时又向前延伸到了上午第一节课前和中午托管,实现全方位、无缝隙管理。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学生,探索分段实施快乐游戏课程、自主学习课程和社团拓展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全市各中小学校从作业自修、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等开发延时服务课程共368项,实现了课后延时服务形式和质量的双提升。目前全市接受早中晚延时服务的小学生分别达到2.9万人、2.6万人和4.3万人。
——“3”,就是“建好三个机制”。一是加快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协同推进,分级负责,建立起“学生自愿、公益普惠、财政扶持”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加快完善协作共育机制,与关工委、妇联等部门配合,充分发挥“四点半学校”、社区活动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构建起家校社三级联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三是加快完善反馈跟踪机制,利用大数据和社情民意调查做好需求和满意度分析,及时了解家长对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3”,就是探索“三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以教师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教师+家委会、教师+社区服务、教师+五老志愿者”三种服务模式,成功打造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参与的延时服务教育体系。
——“3”,就是实现保障措施“三到位”。一是需求沟通到位,对学生提出的延时服务个性化需求,通过教育教学质量综合监测、课业负担监测、教师评估、家长反馈等多渠道进行评估,努力做到因需施策。二是财政补贴到位,建立延时服务经费保障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按照每班每天20元,全年200个工作日标准,足额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近两年共拨付课后延时服务专项资金达1134万元。三是监管评价到位,将延时服务纳入学校教育督导考评体系,对学校场所安全、人员配备、经费使用、服务实效、制度运行等进行检查,全面了解延时服务实施情况,及时跟进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建立和完善延时服务监督机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确保实施阳光服务,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家委会的参与和监督,成功打造学生课后“幸福乐园”,全面开启学生课后“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