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高校信息化是先锋也是重点。部分高校在疫情倒逼之下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高校信息化市场正面临一个新的增长期,市场规模超300亿元,但参与企业普遍体量较小,市场高度离散,头部企业占比在3%左右,机会相对较大。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进入高校信息化市场,导致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而运营商通过宽带接入率先享受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红利,先发优势明显,建议运营商抓住机遇深挖高校信息化市场,在高校中打响知名度,形成示范效应,自上而下带动更为广阔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市场大发展,在整个教育市场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高校信息化发展概述高校信息化市场稳步增长
高校信息化市场是典型的政策导向型市场,对财政投入依赖程度高。高校信息化始于1994年的Cernet示范工程。 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高校信息化建设步入智慧校园新阶段。高校信息化发展历程详见表1。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投入,教育部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支出教育信息化经费。按此比例估算,2020年教育信息化投入约为3863亿元。
高校信息化走势与整个教育信息化同步,呈一路上扬态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每所高校信息化投入保持在平均每年1000万元左右的规模,2020年全国高校数量增至3005所,则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应在300亿元以上。截至2019年底,在校生总规模为2.82亿人,K12教育学生人数为1.68亿左右,K12教育(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在信息化市场中所占份额最大,市场竞争也最为激烈。高校在校生规模约为4002万人,占比约为14%,据此推算高校信息化市场规模在540亿元左右。由于高校信息化要求更高投入更大,故而其学生数量虽远低于K12教育人数,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占比相对较高。2020年6月,校园网采购落地项目中对全国范围内学校采购数据监测显示,高教领域的采购占比为23%,见图1。从高教领域的采购占比分析表明高校在信息化上有很大需求,但这是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塔尖,相关企业只有经历过高校市场的洗刷打磨,才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挥斥方遒。
图1 2020年6月校园网采购落地项目统计
市场竞争加剧大企业介入
高校信息化市场高度分散,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并没有诞生产业巨头,唱主角的是一大批营收在千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高校信息化是一个典型的To G市场,企业营收来自教育经费,盈利模式清晰。早期参与者多为渠道商,现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软件厂商积极抢占高校信息化新“赛道”,但参与企业普遍体量较小,这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常态。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教育信息化企业总营收占整个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的比重约为3.7%。主营高校信息化的上市企业数量更少,其中,头部企业新开普2019年营收为9.64亿元。
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介入高校市场。疫情期间,阿里和腾讯凭借“钉钉”和“腾讯会议”两款To B产品切入高校领域,星网锐捷等无线厂商开始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还有一些云服务厂商(如优刻得、浪潮科技等)借助“上云”大趋势,加快渗透高校市场的步伐。
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
从管理信息化到教学信息化
高校信息化建设最后要攻克的堡垒是教学信息化。高校信息化从教务、财务、行政、安防等系统开始,目的在于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信息系统建设,如人才培养的各种教、学、考、评、管场景的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教学业务流程复杂,各类教学改革与创新层出不穷,各大高校均在摸索中。目前只有20%的高校建有科研知识共享平台,26%的高校建有科研项目交流平台,高校科研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急需加速。
拆“烟囱”势在必行
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云网融合拆除“信息烟囱”。很多高校原有系统部署模式错综复杂,各系统均是独立状态,“信息烟囱”使得数据无法贯通,资源不能共享,业务不能联动。云网融合将打破“烟囱”的局限,实现“统分结合”,“统”即大平台,包含支撑全校各业务的硬件平台和核心教学科研的应用平台,“分”则是基于移动端的各个APP,师生通过APP登录平台查阅信息并进行相关操作。“上云”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云服务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全新层面,在云服务架构下,高校信息化系统将更具有弹性且快速。
定制化需求日渐强烈
高校信息化建设曾是“千校一面”,而个性化定制将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选择。江苏、广东、山东等地高校正在转变,从原来购买成品转为寻求有实力的企业定制开发。高校学科多元,教学产品和系统很难作为标准品进行普及,定制化成为必然趋势。有些高校自身信息化专业水平很高,对系统会有更高要求,不容易被“忽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信息化定制的门槛。
运营商拓展高校信息化业务方向
集中资源发力高校市场
运营商在高校信息化市场先发优势明显,与软件厂商和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普遍综合实力占优,建议集中资源发力高校市场,争取成为市场主导商。高校体系相对复杂,决策层级多,问题反馈的周期也相对较长。另外,高校相对独立封闭,财务自主权高,建立商业信任难度较大,这些特性决定了高校市场门槛高,渠道特征鲜明。运营商通过宽带接入成为高校渠道商,已与高校建立了商业互信,可利用央企背景、与公办高校较一致的国有系统话语体系,获得高校进一步认可,开发更多信息化业务。从渠道、产品与运营三维度综合考量,运营商综合竞争力较强。与软件厂商相比,运营商在技术、产品和体量上明显占优;与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抢占了高校入口,对高校市场相对更为熟悉。互联网企业虽然有业务发展敏捷的特性,但目前尚处于通过各种途径接触高校阶段,如腾讯教育近期在武汉、北京等地开展“百校谈”活动,建议运营商抓住当前时间窗口期加速拓展高校市场。
主攻教学信息化产品,抢占高校信息建设高地
运营商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高校教学和科研进行流程再造,上层依靠AI引领驱动,底层依托云服务,抢占高校信息化建设高地。运营商可利用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在教研端切入,构建内容壁垒形成差异化,在高校打造智慧教学和科研,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及其高度精确的过程化进行评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借信息化建设做好高校to B和to C市场。高校信息化项目资金投入少则百万、多达千万,相较初期建设项目费用,后续运营更具市场空间。To B端的强运营不仅可以保证学校续费,还可将师生与系统深度绑定,让to C端业务资源变现成为可能,这样运营商可以更便捷地获取高校学生用户,一改以往每年开学时拼命争抢新生的被动局面。
打造信息化产业联盟
运用商与产业链各企业和机构携手打造产业联盟,共建多元化高校信息化生态系统,合力拓展高校市场。运营商可通过联盟强化市场协同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和输出能力。运营商在进入高校市场时,很难把原有系统简单推倒重来,可行的办法是梳理原系统框架,对照国家标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进行兼容和性能测试,利用联盟集合原有建设单位建立新系统,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温和演进。运营商可在底层技术和支撑上发力,梳理出共性需求,再联合联盟企业,针对不同高校需求增加定制化内容,如中国移动与汉王公司合作开发高校艺考、研考市场,通过协作打破传统的标准化道路,从而实现盈利。随着系统的铺开,后续服务变得更加重要,7×24小时的响应服务,无疑会增加运营商的成本,通过联盟让高校当地的一些企业进行运维服务,既能提高响应速度又能适当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