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中,新冠肺炎被某些外媒冠以“武汉肺炎”或“中国肺炎”等字眼进行歧视性报道,严重影响了国际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和判断,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孔子学院作为各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和平台,在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可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力支持。如何发挥孔子学院在此次疫情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供语言服务,为信息沟通保驾护航。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应该及时让当地学生、民众了解真实的疫情信息。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各孔子学院教师可以将这一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孔院学生,纠正某些媒体报道中的“中国病毒”、“武汉肺炎”的错误表达;孔子学院还可以配合当地使领馆、中资企业等利用其语言优势,开展多语种服务,对疫情要闻、防控知识、疫情地图等信息进行汇总和翻译,形成海外多语信息传播矩阵。也可以配合当地相关机构,为海外抗疫物资的采购、捐助、海关通关运输等工作提供语言服务。
做好媒体宣传,应对国外歧视性报道。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消息在全球的扩散,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贴上种族主义的标签,采用与国家形象直接相关的表达,传播“中国人都携带传染病毒”的错误信息。如,1月26日,法国《皮埃尔信使报》以《黄色警告》和《黄祸》为标题;1月27日,丹麦《日德兰邮报》刊登将中国国旗和病毒放在一起的漫画。这些不实报道直接导致了一些国外民众采取了激进的言论和行动,使我国公民和华侨华人受到歧视和人身伤害。对此,孔子学院可采取积极回应歧视性报道的举措,提升中国形象。孔子学院可主动与所在国华文媒体和当地媒体联系,提供真实、感人的新闻素材,宣传疫情动态,表达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可与外方院校合作,组织外方工作人员和各教学点学生共同录制声援中国的视频,并在当地电视台、报纸、社交媒体等进行播放,表达当地民众共同抗击疫情的心声。
做好科普宣传,消除当地社会恐慌心理。国内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焦虑和恐惧。国外如韩国、伊朗、意大利等国家疫情的蔓延加剧了这种恐慌。解决国际社会的恐慌,关键在于对疫情的科学认识,掌握防疫知识。作为语言文化教学机构,孔子学院可主动承担起宣传防疫知识的任务。面对中文学习者的提问,教师可以以此为专题,教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口罩”、“消毒”、“疫苗”等医疗词语,“勤洗手,多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等句子,开展和防控疫情相关语句、语段的教学。由中文教学入手,宣传防控知识,帮助民众克服因缺乏了解而带来的恐慌心理。
举办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孔子学院可积极组织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多渠道宣传疫情知识,让世界了解中国。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以“共克时艰 与你同在”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以“战胜疫情,人人有责”为主题的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科普讲座。苏丹各大学中文系学生用中文朗诵诗歌《加油中国,加油武汉》,为中国抗击疫情打气加油;刚果(金)外交学院孔子学院学员们通过毛笔书法体验,写下“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表达美好祝愿。
孔子学院用16年时间,搭建了一座文化互通、民心相通的桥梁,在这特殊时期,可通过语言服务、媒体传播、文化交流等活动增进彼此了解,减轻舆论压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