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坚持“科技扶贫+消费扶贫结合助力脱贫攻坚”理念,聚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科技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针对高寒山区农产品生产特点,帮助定点扶贫单位逐步形成“产业+技术+销售”拉动脱贫攻坚新格局,有力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一、找准产业培育切入点,下好扶贫规划先手棋
一是选派专家“进村寨”。发挥科技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对口扶贫县田间地头,通过长期实地调研,在特色水果、猪牛养殖、蔬菜种植等方面,探索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构建起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专家服务体系,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九寨雪宝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学校在松潘县的农业生产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学校组织农业专家深度参与,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品牌。
二是促进干部“转观念”。发挥当地干部在创新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技干部培训。组织扶贫单位农技干部走进大学,深入学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试验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调研学习;选派畜牧专家进驻乡镇畜牧兽医站及县畜牧兽医局,为当地50余名农技干部开展畜牧产品检疫、动物防疫、常见病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工作培训;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与考核,已累计培养20余名当地“土专家”“田秀才”。
三是组织农民“上大学”。发挥农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选拔当地科技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及种养殖大户到西南科大“上大学”,按照“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模式开展培训,在农业政策、产品营销、管理服务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指导。目前已累计培训电商、乡村旅游等人员2000余人次,有力提升当地优质消费品的生产供应和服务保障能力;55个村的受训农民掌握了1-2项农业新技术,培育形成了各村的主导产业,其中6个村已成为蔬菜种植专业村;松潘县雪山梨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从10亩发展到300余亩,获得四川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
二、聚焦产业发展着力点,出好科技扶贫组合拳
一是送博士下田间。发挥高端人才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结合对口扶贫县农牧业大县实际,集中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实、熟悉热爱农村工作、具有农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博士到当地挂职,不定期选派相关专业博士把培训课堂开到村寨和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实现农学博士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和经常性交流,有力助推当地打造蔬菜产业和畜牧产业“两张名片”,发展起一批新农村产业项目。
二是送技术下乡村。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根据当自然条件筛选出适宜当地栽种的夏秋草莓品种5个,填补了草莓供应夏秋季空档期。建立高山蔬菜试种基地,试种10余种蔬菜。开辟以藏香猪为代表的新型养殖项目,巩固以肉牛、牦牛为代表的传统优势养殖业。目前,已累计引进新技术(品种)20项,一批关键性技术在技术下乡过程中得到示范应用,新增推广种植面积1000余亩,成功申报省级科研项目1项。
三是送物资强保障。发挥基础投资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保障作用,向松潘县赠送由本校专家培育的2万株优良草莓苗;捐赠20万元发展中蜂产业,科学规划蜂场,引导村民科学养蜂;投资25万元,新建标准化养鸡场,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在布拖县投资10万元,建立“自强超市”,切实提高当地群众劳动致富意识。截止目前,累计向对口扶贫县投入物资保障1000余万元。
三、夯实产业增收落脚点,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
一是盘活集体经济新业态。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帮扶农户发展中蜂养殖项目,通过“全村农户参与,侧重贫困户,重点扶持养殖大户”的方式,使全村户均年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帮扶成立全体村民所有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蛋鸡养殖集体经济,除去5万元应急保障资金,合作社月均纯收入达2万元左右。壮大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户和村集体稳定分享产业发展收益,目前合作社账上累计金额达10万余元,通过集体经济分红大会向全体村民分红3万余元。
二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链。加快新型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布局,从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力,实现产业结构从单纯的传统种植养殖业逐步调整为以旅游服务与果蔬种植相结合、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特色养殖业和加工“三翼齐飞”的新型农业产业链。夏秋季草莓种植及旅游观光产业链辐射带动阿坝州以及冷凉高海拔地区草莓栽种面积近5000亩,松潘县寒盼村年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递增30%以上。
三是畅通线上线下销售网。以构建畅通有效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网为重点,将阿坝州扶贫馆入驻京东平台,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将扶贫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新冠疫情防控初期,村民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扶贫产品近万元。学校优先采购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并在校内超市设置贫困地区产品销售点,在食堂开设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售卖窗口,以购代扶累计购买价值3000余万元的农特产品,帮助农民有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