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作为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新高考终止了文理分科,实行选科模式,赋予学生自由选科的权利。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如何科学合理地选科是每个高中生必须面临的问题。今天,我们将从影响选科的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客观因素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协助考生做好新高考选科任务。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第一层次: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指在选科时需在个人层面考量的因素,分成三个维度:自己的学科兴趣、自己的学科优势和自己的专业倾向。个体因素是由个体差异产生的,是选科的最关键因素。
学科兴趣
通常而言,学生在正式选科前需要对所谓的学科兴趣做辨别。比如,初中时期对化学不感兴趣。转入高中之后,化学老师讲课特别生动。这个学生对化学慢慢地感兴趣,因为他喜爱这个化学老师。如果化学老师在选科之后不再教学生,学生仍对化学感兴趣,这才是对这个学科真正感兴趣。
学科优势
学科优势是指学生在各科所花精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某个学科排名比其他学科较好,那么可以说这门学科是这名学生的优势学科。首先要强调的是,学科的优势是根据学科的排名而不是分数来判定的。
专业倾向
专业倾向是根据你将来想投身的行业和职业来确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成绩定位,了解目标高校目标专业选考科目的要求,然后找出不同高校和不同目标专业的选考科目的最大公约数。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在确认专业倾向时,需留意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选择不是直观地通过测评来确认的。测评只是用作帮助开启方向的筛选工具。
其次,确认专业方向的前提是对大学专业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对意向专业的认识,提升专业满意度。
第三,往年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计划数对专业倾向不明确的考生来讲是一个重要参考。
第二层次: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是学校在选科时应从学校层面考量的因素,分成学校学科优势、学校师资条件和学校具体安排三个维度。学校因素是由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所引发的,是选科的关键因素。
学校学科优势
由于教师、招生理念、培养目标和校园文化的有所不同,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优势学科。在同样的情况之下,学校的优势是一个关键的参考。但是学生也要看学校的优势学科是不是自己的优势学科。
学校师资条件
由于受传统高考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理科班广泛多于文科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后实行自由选科,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的学生人数显著激增。此外,由于理化考试科目竞争惨烈,与政治、历史、地理的选择相比,更难赋出高分,造成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的人数进一步增多。因此,新高考之后,许多学校的师资结构会发生失调。常见问题是政治、历史和地理教师的结构性短缺。
学校具体安排
在新高考实行的探索阶段,由于场地制约、师资欠缺、评价机制不完备、师生观念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学校可能难以实行全走班。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第三层次: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选科时需从整体层面考量的因素,分成可选专业广度、考生整体水平和学科能力要求这三个维度。
可选专业广度
由于我国的生涯体系还不完善,生涯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化和实行,只有少数人能在选科前充份确认大学专业。在专业目标不清楚和其他情况相近的情况之下,优先考虑专业覆盖面广的学科。2020年拟在浙江省招生普通高校共27701个专业(类)对选考科目的一个统计分析。
表2:符合1门可报考的专业数及可报专业比
从表中可看到对物理提出单科要求是最多的,物理的专业覆盖面最大,其次是化学和生物。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专业覆盖面比历史、地理和政治的覆盖面更大。
整体考生水平
由于所选科目的成绩是根据所有考生的排名来确认的,所以考生的最终成绩除了受自身实力的影响之外,还受其他考生整体实力的影响。
学科能力要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在选科前,我们仅是对选考科目几章内容作了系统的了解,并不能代表全部内容。不能仅仅因为几次考试的成绩就简单决定哪些科目能学好,哪些科目不能学好。